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作为清朝第六位皇帝,在漫长的统治生涯中,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历史的进程,其事迹成为我国封建王朝晚期的重要篇章。
一、乾隆出生时间与名字由来
康熙五十年(1711 年)八月十三日,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父亲是雍亲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母亲为钮祜禄氏。“弘历” 之名,蕴含着吉祥与尊贵的寓意,承载着皇室对他的殷切期望。自幼,弘历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深受祖父康熙帝的喜爱,常被接入宫中养育教导,这无疑为他日后的皇位继承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人物生平
雍正十三年(1735 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帝在圆明园处理政务时偶感不适,起初未引起重视。二十二日深夜,病情突然加剧,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以及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重臣匆忙入宫。二十三日子时,雍正帝与世长辞。在鄂尔泰、张廷玉的提议下,总管太监取出雍正十年藏于圆明园的传位诏书,弘历在众人的见证下,跪拜受命继承皇位。随后,弘历宣布遵照雍正帝遗旨,任命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张廷玉为辅政大臣。九月三日,弘历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登基大典,正式宣告即位,改年号为乾隆,开启了长达六十年的统治时期。乾隆六十年(1795 年),弘历为了不逾越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记录,决定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实权。嘉庆四年(1799 年)正月初三,弘历崩逝于养心殿,享年八十九岁,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三、施政举措
(一)政治方面
宽严相济:即位初期,弘历提出 “宽严相济” 的施政方针。他认为康熙帝时期尚 “宽”,但到了晚年臣下执行不善,出现诸多弊端;雍正帝即位后以 “严” 矫正,却又导致政令繁苛。弘历此举巧妙地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为政方针统一起来,为自己调整雍正帝时期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合理依据,避免了 “违反祖制” 的质疑。在此思想指导下,弘历强调为政以宽,即位当年就免去了雍正十二年(1734 年)以前百姓所欠钱粮,随后又陆续减轻多项农业和商业赋税,调整了耗羡归公、摊丁入亩、垦田升科中的弊端,停止了清丈土地、契纸契根法、营田水利等不合理政策,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开展了浙江海塘、黄河治理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在商业方面,弘历突破传统轻商思想,重视商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采取措施禁止官府勒索商人,保护商业资本发展,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和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整顿吏治:弘历高度重视吏治,通过京察大计等形式严格考核官员,对官吏不称职的标准进行细致规定,并严厉惩治贪污官员。为防止宗室干政,弘历做出将其彻底排除在较高权力机构之外的决定,形成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制度,该制度延续了近 120 年。乾隆初年,朝中存在鄂尔泰和张廷玉两大政治集团,两党矛盾时有发生,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弘历采取抑制手段,平衡两党势力,避免了更大的冲突和分裂。随着鄂尔泰去世和张廷玉致仕,弘历逐步清除了两大集团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
(二)军事方面
平定苗乱:雍正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 “改土归流”,因官府滥征钱粮,引发贵州苗民反抗。即位前,弘历就奉雍正帝之命参与办理苗疆事务,登基后更是将其视为 “目前第一要务”。面对朝堂上停止 “改土归流” 甚至放弃苗疆的声音,弘历坚持出兵平乱,任命湖广总督张广泗为贵州巡抚,苗疆事务。他下令禁止清军滥杀,提倡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乾隆三年(1738 年),张广泗成功平定苗疆,弘历随即下令 “永除苗赋”,推行 “以苗治苗” 政策,当地争讼依苗例办理,同时严格审核派往苗疆的官吏,并在贵州推行屯田,减轻了苗民负担,使得苗疆在之后近 60 年保持稳定。
出兵瞻对:瞻对位于四川省西部边疆,当地部落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民风剽悍,常聚众抢劫行旅,被称为 “夹坝”。乾隆九年(1744 年),途经瞻对的小股官兵也遭抢劫,引起弘历重视。乾隆十年(1745 年)四月,弘历命川陕总督庆复出兵进剿瞻对。经过一年在高原地区的艰苦作战,乾隆十一年(1746 年)四月,清兵平定瞻对,但下瞻对首领班滚逃脱。庆复为早日结束战事,谎报班滚已死于战火,弘历虽存疑但无实据,只好同意班师。战后,弘历对瞻对加强管辖和巡查,严禁抢劫,带来了该地区的长期稳定。此次战役的草草收场以及班滚逃脱,未能产生足够威慑力,导致邻近土司轻视中央,间接引发了第一次金川之役。
首征金川:大小金川是大渡河上游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长期冲突不断。乾隆十年(1745 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发兵袭击小金川,并多次进攻邻近土司,四川巡抚纪山派兵却遭伏击失败。乾隆十二年(1747 年),弘历任命张广泗为川陕总督出征金川,因战事不利,次年又派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前往,但面对金川军在崇山峻岭间的碉楼战术,二人皆无计可施,屡战屡败。乾隆十三年(1748 年)九月,弘历决定惩处张广泗和讷亲,随后将平定金川的重任交给大学士傅恒。在岳钟琪的辅助下,傅恒改变策略,采用 “锐师深入,直捣贼巢” 的战术,绕开碉楼,直击敌军腹心并进行围困。经过长时间围困,乾隆十四年(1749 年)正月,大金川军粮尽兵疲,莎罗奔被迫请求投降,首次金川之役在清军付出巨大代价后结束。
平乱:乾隆十二年(1747 年),地方事务的颇罗鼐病逝,其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继任后阴谋叛乱,不断扩充军队、调兵搬炮,大肆迫害拥护中央的上层人物。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以接旨为名,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诱至驻藏大臣衙门诛杀。但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党羽罗布藏扎什逃脱后,率众杀回,杀死傅清、拉布敦及衙中兵民。弘历得知消息后,立即命令岳钟琪、策楞等带兵征讨。不久,七世擒获罗布藏扎什,叛乱得以平息。战后,弘历通过《酌定善后章程》,取消藏王制,削弱农奴主贵族权势,提高喇嘛及驻藏大臣的地位与权力,强化了中央对的统治,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意义重大。
巩固北疆
首征准部:乾隆年间,新疆天山北路为准噶尔部占据。乾隆十年(1745 年),其领袖噶尔丹策零去世后,汗位之争引发内部混战。达瓦齐取得优势后,阿睦尔撒纳等失败势力向内地迁移,带来安置问题。为平定西北边陲,乾隆二十年(1755 年)二月,弘历发兵 5 万,由阿睦尔撒纳等人率领进军准部,五月成功占领伊犁,平定达瓦齐势力。清廷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释放被准部扣押的南疆回部领袖大小和卓,达瓦齐因对清廷无恶意,被免死并封为亲王。
再征准部:乾隆二十年(1755 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因野心未得到满足,妄图统治整个准部,发动叛乱,击败清军留守部队,留守将领班第、鄂容安战败。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正月,弘历任策楞为定西将军平乱,因先锋玉保误信错误情报,以为阿睦尔撒纳已被擒获并上报朝廷,弘历为此专程前往泰陵感谢祖宗庇佑,后发现真相,盛怒之下将玉保、策楞革职治罪,接着任命达瓦党阿、兆惠继续进军。经过一系列战斗,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春,叛军内乱,又逢瘟疫流行,不战自溃,阿睦尔撒纳逃往俄罗斯境内。九月,阿睦尔撒纳因感染痘疫死于俄罗斯,沙俄将其遗体交给清朝,准部叛乱彻底平息。
平定回部:回部位于新疆天山南路,因信仰教而得名,长期受准部压制。首征准部时,清军解救了被扣押的回部领袖大小和卓兄弟,但二人回归回部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杀死副都统阿敏道,发动叛乱。弘历先后任命雅尔哈善、兆惠前往平乱,经过长期艰苦战斗,最终取得胜利,大小和卓兄弟逃往巴达克山,巴达克汗将其诛杀并将遗体交给清军,回部之乱得以平定。平定准部和回部后,清统一西域,并命名为 “新疆”。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弘历设伊犁将军,作为管理新疆的较高军事长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中央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遏制沙俄:为遏制沙俄对我国边境领土的野心,弘历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拒绝了俄国船只借道黑龙江的要求,并命令边防官兵加强对俄防范。乾隆三十年(1765 年),组织力量对黑龙江中俄边境诸河流进行勘查,并制定了巡查制度。在西北边疆,弘历在平定准噶尔部之后,也加强了边防建设。
四、经济文化
(一)经济方面
在农业上,弘历积极推动各项举措以促进发展。鼓励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丰富了粮食种类,大大增加了粮食总产量。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不仅保障了农田灌溉,还减少了水患灾害,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商业领域,经济作物种植增多,土地和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民营手工业如丝织、制瓷、矿冶、造纸等蓬勃发展,市场交易日益繁荣。乾隆中期之后,国库存银常年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国力雄厚,人口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持续增长,至乾隆晚年已接近三亿人,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二)文化方面
弘历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尊崇儒家文化,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选拔人才,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他的支持下,编纂了一系列大型文化典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四库全书》。这部巨著涵盖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保存和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使当时的文化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同时,乾隆时期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诗词、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
五、作品
弘历一生热爱文学艺术,热衷于舞文弄墨,堪称我国历史上留下诗词和墨迹最多的皇帝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虽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一些诗词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如《菜花》中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通过对油菜花榨油的描写,表达了对民生民用的关注,语言质朴自然。《述悲赋》是他为悼念大爱的富察皇后所作,“凤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恶红”,情感真挚,在遣词造句上也颇具功力。在绘画方面,乾隆御笔作品至少有一千四百幅之多,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如《水仙册》《盘龙松》《松寿图》等,展现了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浓厚兴趣和一定造诣 。
乾隆的儿子
儿子-爱新觉罗·永璜
爱新觉罗·永璜(1728年7月5日-1750年4月21日),清朝宗室,乾隆帝长子,生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二十八日午时出生。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孝贤纯皇后祭礼时,不懂礼数,受到乾隆帝责备。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三月十五日申刻去世,年仅23岁。追封和硕定亲王,谥曰安。
儿子-爱新觉罗·永琏
爱新觉罗·永琏(1730年8月9日-1738年11月23日),清高宗乾隆帝次子(嫡长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其名为其皇玛法清世宗雍正帝所赐,隐示承宗器之意。因清朝入关后的四位皇帝均为庶出,乾隆帝决心从自己开始由嫡子继承皇位,遂于乾隆元年(1736年)登基后不久便将永琏密定为皇太子。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永琏因病夭折,年仅九岁。乾隆帝极为伤感,赠谥“端慧皇太子”,于乾隆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入葬端慧皇太子园寝。
儿子-爱新觉罗·永璋
爱新觉罗·永璋(1735年7月15日-1760年8月26日),清朝宗室,乾隆皇帝第三子,母为纯惠皇贵妃苏氏。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二十五日午时出生于重华宫。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贤纯皇后祭礼上缺失礼数,受到乾隆严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月封郡王,七月十六日辰刻去世,年仅二十五岁,追封多罗循郡王。
儿子-爱新觉罗·永珹
爱新觉罗·永珹(1739年2月21日-1777年4月5日),清朝宗室,满洲正黄旗人,乾隆帝第四子,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儿子-爱新觉罗·永琪
爱新觉罗·永琪(1741年3月23日-1766年4月16日),清朝宗室,字筠亭,号藤琴居士,直隶省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乾隆皇帝弘历第五子,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二月初七日丑时,海贵人(即愉妃)诞下皇五子永琪。同月十三日,海贵人诏封愉嫔,同年十一月行嫔位册封礼。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四月(1757.5.18 - 1757.6.15),乾隆帝将鄂尔泰的孙女指给五阿哥为嫡福晋,七月初二日(1757.8.16)行初定礼,十月二十一日(1757.12.2)两人成婚。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五月初五日(1763.6.15),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火灾,永琪亲背乾隆帝逃出火中。乾隆三十年乙酉闰二月十五日,永琪被遣往东陵致祭孝贤皇后;十一月二十六日(1766.1.6),封和硕荣亲王,此时永琪已生附骨疽。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二月初三日,乾隆至兆祥所,看视永琪的病症;三月初八日午刻,永琪病逝,谥曰纯。三月初九日,乾隆临奠皇五子于吉安所;三月十四日,永琪金棺奉移至静安庄。爱新觉罗·永琪自幼聪慧好学,武技精湛,博学多才,工书善画,著有《蕉桐賸稿》《凝瑞堂诗钞》传世。
儿子-爱新觉罗·永瑢
爱新觉罗·永瑢(1744年1月28日-1790年6月13日),号九思主人,又号西园主人。少时居圆明园碧桐书院,亦称碧桐书院阿哥。清朝宗室,乾隆帝第六子,皇三子永璋同母弟,母为纯惠皇贵妃苏氏。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出继慎靖郡王允禧,封贝勒,管理内务府、充《四库全书》玉牒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事务。三十七年(1772)年,晋质郡王。五十四年(1789),晋封质亲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去世,时年四十八岁,谥号为庄。工诗擅画,主要作品有《岁朝图》《枫溪垂钓图轴》。
儿子-爱新觉罗·永琮
哲亲王爱新觉罗·永琮(1746年5月27日-1748年1月29日),乾隆帝第七子(嫡次子),乾隆十一年丙寅四月初八日(如来佛祖诞辰)子时生于长春宫,生母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他出自正嫡,因此深切乾隆帝心意,乾隆有意立他为太子。乾隆十二年丁卯十二月二十九日亥时因出痘薨,年二岁,乾隆命丧仪较皇子从优,谥曰悼敏皇子。随葬于朱华山端慧皇太子园寝。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为哲亲王。
儿子-爱新觉罗·永璇
爱新觉罗·永璇(1746年8月31日-1832年9月1日),清朝宗室,乾隆帝第八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初封多罗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晋封和硕仪亲王,命吏部事,清除和珅党羽。二月自请罢管部务;嘉庆七年(1802年)十二月,以功劳加给其一子贝子爵位;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以禁中制贼功,开复所有处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月,以王属尊行,免宴见行叩拜礼。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初七日薨,年八十七,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子,谥号曰慎。(概述图片来源:《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中的爱新觉罗·永璇)
儿子-爱新觉罗·永瑆
爱新觉罗·永瑆(1752年3月22日-1823年5月10日),少字镜泉,从号少厂,又号镜泉、即斋,别号诒晋斋主人,清朝宗室亲王,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第十一子,嘉庆帝异母兄,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二月初七辰时出生于圆明园五福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嘉庆四年(1799年),在军机处行走。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三十日午时薨,年七十二,谥曰哲。作为清朝著名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著有《听雨屋集》《诒晋斋集》《仓龙集》。(概述图片来源:《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中的爱新觉罗·永瑆)
儿子-爱新觉罗·永璂
爱新觉罗·永璂(qí),(1752年6月7日-1776年3月17日)清朝宗室大臣,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母为皇后那拉氏。乾隆三十六年,负责编纂《御制满蒙文鉴》总纲。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去世,无爵位。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追封多罗贝勒。
儿子-爱新觉罗·永璟
爱新觉罗·永璟(1756年1月22日-1757年9月7日),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三子,母为皇后那拉氏。乾隆二十年乙亥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生,幼殇,未封。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七月二十四日子时殇,年三岁。 随葬端慧皇太子园寝。无嗣。同母兄十二阿哥永璂、姐皇五女。
儿子-爱新觉罗·永璐
爱新觉罗·永璐(1757年8月31日-1760年4月23日),乾隆帝第十四子,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时为令妃。幼殇,未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七月十七日午时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三月初八酉时殇,年四岁。 随葬端慧皇太子园寝。
儿子-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爱新觉罗·永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清代第七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初封为和硕嘉亲王。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立为皇太子。嘉庆元年(1796年),清高宗禅位于其而成为皇帝。嘉庆四年(1799年),清高宗驾崩后,颙琰才得以掌握实权。乾隆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由于清高宗大兴文字狱,川、楚、陕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其亲政后,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另一方面更易统兵大员,奖惩分明,逼将领用命,严密军事部署。同时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推广寨堡团练,坚壁清野的做法,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起义被。嘉庆十八年(1813年),其离京前往热河围猎,北京防务空虚,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获悉事变后,下诏罪己,同时严令对冲进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并诱捕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随后,各地的天理教起义陆续被。颙琰一朝,除赐死和珅、处斩郑源鹴、处绞富纲、并停止一些文字狱等,政绩并不显著,只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个性循规蹈矩。其在位期间,世界工业革命兴起,清朝统治则由盛转衰。统治后期输入渐趋严重,财政日益困难。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颙琰自圆明园启程前往避暑山庄。二十五日突然病逝,终年61岁。谥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庙号仁宗。葬清西陵之昌陵。
儿子-爱新觉罗·永璘
爱新觉罗·永璘(1766年6月17日-1820年4月25日),清朝宗室亲王,乾隆帝第十七子,嘉庆帝同母弟,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五月十一日子时生,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时为皇贵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晋封贝勒。嘉庆五年(1800年)仁宗亲政,封其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晋封庆亲王,不久去世,时年55岁,谥号为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