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顺治帝

爱新觉罗·福临,作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的首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出生时间与名字由来

明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十五日,福临出生于盛京(今辽宁沈阳)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福临”之名,寓意着福运降临,承载着皇室对这位皇子未来的美好期许。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与皇位争夺中,以六岁稚龄意外登上皇位,开启了跌宕起伏的帝王生涯。

人物生平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然崩逝,未留下遗诏确定皇位继承人。当时,豪格与多尔衮两大势力激烈角逐皇位。最终,在各方势力的妥协下,年仅六岁的福临被拥立为帝,由叔父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占领北京。九月,福临从盛京抵达北京,十月初一,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宣告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开启了清朝定鼎中原的新时代。

随着年龄增长,福临逐渐渴望亲政掌权。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外出狩猎时意外病逝,福临得以提前亲政。亲政后的福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抱负,致力于稳定统治、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推动清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步走向正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福临感染天花,病情迅速恶化,于正月初七日崩逝于养心殿,年仅二十四岁,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施政举措

在政治上,福临亲政后着力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将国家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污,选拔任用有才能的官员,注重官员的考核与监督,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官僚体系的行政效率,增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福临积极推进统一全国的进程。他重用洪承畴等汉臣,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派兵各地的反清势力,另一方面对愿意归降的势力进行招抚。在他的统治下,清朝逐步消灭了南明以及其他抗清武装,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经济文化

经济上,福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减轻农民赋税负担,给予垦荒者一定的土地所有权和优惠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重视商业发展,整顿市场秩序,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文化方面,福临积极推动满汉文化的融合。他提倡尊孔读经,重视儒家文化,大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同时,鼓励满族贵族学习汉族文化,促进了满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清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作品与思想

福临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书法作品独具风格,笔力雄健,韵味十足。他还热衷阅读各类书籍,对佛教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曾与佛教高僧频繁交往,甚至一度有出家的念头。福临的思想受到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双重影响,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既强调儒家的“仁政”思想,注重民生福祉;又从佛教思想中汲取智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御制书籍

同时顺治帝在推行教化时,修书也是其教化思想的措施,顺治帝在两年之内,也编修了17种书籍,其中多种书籍有明显的教化色彩,如《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孝经衍义》《表忠录》《内则衍义》《御注孝经》《劝学文》等。从教化的对象来看,上到大臣官员、王公子弟,下至黎明百姓。

《资政要览》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丙午,《资政要览》书成,顺治帝亲为序

《劝善要言》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庚戌,《劝善要言》书成,顺治帝亲为序

《顺治大训》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辛亥,谕令于新春开《顺治大训》馆

《内政辑要》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二十九日,顺治帝召吴伟业等3人入南苑修《内政辑要》,后又改派张永祺等6人纂修,三月二十日进献皇太后

《人臣儆心录》

顺治帝为该书撰写御制序文的时间是顺治乙未(十二年)(1655年)季春望日

《范行恒言》

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颁赐异姓公以下文官三品以上《御制资政要览》、《范行恒言》、《劝善要言》、《儆心录》各一部。”

《御注太上感篇》

该书有顺治十二年(1655年)内府刻本

《通鉴全书》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癸未,谕令修《通鉴全书》,任命总裁4人,副总裁9人,纂修21人,誊录18人,收掌4人,共56人。顺治十五年九月,又任命了10名纂修官

《孝经衍义》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癸未,在谕令修《通鉴全书》的同时,也任命了修《孝经衍义》的相关官员

《道德经注》

顺治十三年(1656年)仲春朔日(二月初一日),顺治帝为《御定道德经》作序

《万寿诗》

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初八日,顺治帝为呈送皇太后的《万寿诗》作序。《万寿诗》共收诗30首

《御注孝经》

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十五日,顺治帝为《御注孝经》作序

《表忠录》

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戊辰(十九日),赏赐金之俊等人《表忠录》。这说明在此之前已经修好《表忠录》

《内则衍义》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壬寅,顺治帝仰承皇太后慈训,制为《内则衍义》,亲为序

《易经通注》

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十五日,顺治帝敕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撰《易经通注》,顺治十五年十月修成

《劝学文》

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还编有《劝学文》一书,该书有内府刻本

《唐诗五七言》

谈迁说顺治帝“注《唐诗五七言》”

顺治帝的皇后

皇后-孝献皇后

孝献皇后(1639年-1660年),董鄂氏,又译栋鄂氏,世称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之姐,满洲正白旗人,清世祖的嫔妃。孝献皇后18岁时入宫。世祖对其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立孝献皇后为贤妃。同年十二月,晋升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破格颁布诏令大赦,其父亦晋为三等伯。顺治十四年(1657年),孝献皇后生下了皇四子,仅三个月夭折,未命名。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孝献皇后逝世。世祖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合葬孝陵(清东陵)。

皇后-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年11月5日-1718年1月7日),清朝顺治帝第二任皇后,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绰尔济之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清世祖废后的堂侄女,努尔哈赤之子饶余郡王阿巴泰的外孙女。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皇后被废。次年五月,她被聘为妃,六月立为皇后。十五年(1658年)正月,世祖以侍奉太后疾不勤,诏停其宫中笺表。三月,遵太后旨恢复如初。圣祖玄烨继位,尊她为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圣祖奉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出巡皆随行侍奉。太皇太后病重,朝夕相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移居宁寿宫。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1718年1月7日)卒,享年七十七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孝惠章皇后,葬孝陵之东,称孝东陵,祔太庙。雍正、乾隆朝累加谥,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皇后-清世祖废后

清世祖废后(?一?),蒙古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额尔德尼布木巴(西里尔字母:Эрдэнэбумба)。为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侄女,悼妃堂姐妹,孝惠章皇后和淑惠妃堂姑母。顺治八年八月十三日(1651年9月27日),册立为皇后,后因嫉妒、奢侈与顺治帝感情不睦。顺治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653年10月17日),被降为静妃,她是清代唯一一位废后。顺治十三年(1656年)被其父接回科尔沁,康熙初年仍然在世,其后不知所终。

皇后-孝康章皇后

清世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1640年-1663年3月20日),原姓佟,汉军正蓝旗人(康熙帝登基后先改隶汉军镶黄旗,后改隶满洲镶黄旗),生于崇德五年,佟图赖之女,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康熙帝即位后,与孝惠章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康熙二年(1663年)崩逝,年二十四,葬孝陵。康熙、雍正、乾隆屡加谥,全谥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顺治帝的儿子

儿子-爱新觉罗·牛钮

爱新觉罗·牛钮(1651年12月13日—1652年3月9日),清朝宗室,顺治帝长子,母为庶妃巴氏。另有其未早殇,后出任左都御史治理水患,雍正年间最终归宿嘉应观的说法。

儿子-爱新觉罗·福全

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8日),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宗室,号澹园主人,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母为宁悫妃董鄂氏。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日生,为人“禀赋谦和,制节谨度,美风仪,善骑射,耽书画,通武略”。康熙六年(1667年),封为裕亲王、议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授抚远大将军,与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分道讨噶尔丹,率领清军古北口,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二十六日去世,终年五十一岁,谥号为宪。

儿子-爱新觉罗·玄烨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2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在位),自号体元主人,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玄烨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其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玄烨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儿子-和硕荣亲王

和硕荣亲王(1657年11月12日—1658年2月25日)是顺治帝第四子,母为孝献端敬皇后。四皇子生下数月,即夭折。后追封为荣亲王。

儿子-爱新觉罗·常宁

爱新觉罗·常宁(1657年12月8日—1703年7月20日),清朝宗室、大臣,顺治帝第五子,母为庶妃陈氏。康熙十年(1671年),封为和硕恭亲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跟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任安北大将军,率领右翼军出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七日去世,享年47岁。

儿子-爱新觉罗·奇绶

爱新觉罗·奇绶(1660年1月3日~1665年12月12日),清朝宗室,顺治皇帝第六子、康熙皇帝异母弟,生母为庶妃唐氏。奇授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殇于康熙四年(1665年)十一月初六日,虚岁仅7岁,无封爵,未予谥号。

儿子-爱新觉罗·隆禧

爱新觉罗·隆禧(1660年5月30日—1679年8月20日),清朝宗室亲王,顺治皇帝第七子,康熙皇帝异母弟。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四月二十二日丑时生,母为庶妃钮氏。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封和硕纯亲王,康熙十四年(1675年),分给佐领。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疾笃,康熙亲临探视,为召御医。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七月十五日申时,不治而薨,年仅二十。康熙痛悼,辍朝三日,予谥曰靖,敕令其子爱新觉罗·富尔祜伦袭爵。

儿子-爱新觉罗·永干

爱新觉罗·永干(1661年1月23日-1668年1月15日),清朝宗室,顺治皇帝第八子、康熙皇帝异母弟,生母是庶妃穆克图·塞穆肯。永干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殇于康熙六年(1667年)十二月初二日,年仅8岁,无封爵,未予谥。

顺治帝出家之谜

顺治皇帝为什么出家

顺治帝为董鄂妃看破红尘出家

顺治皇帝为什么出家:顺治皇帝为董鄂妃出家是真的吗

顺治帝怎么死的

顺治帝为什么空棺,顺治死后没葬在棺材里的原因

顺治皇帝的生平经历,顺治皇帝是怎么死的陵墓在哪里

顺治帝和董鄂妃

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

顺治帝钟爱的女子董鄂妃的介绍

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董鄂妃生平之谜,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顺治帝董鄂妃身世之谜,董鄂妃是谁?

顺治帝相关的资料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