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秦汉都城

[拼音]:Qin-Han ducheng

秦朝的首都为咸阳;汉朝的首都先为长安,后迁洛阳,汉末再迁长安、洛阳等城。

秦都的兴废

秦都咸阳,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以东十公里处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尚家村车站一带,范围约东西十二里,南北十五里。城址原在渭河以北,后因渭河北移,现今南部已经处于渭河以南。据近年考古发掘,宫殿遗址多在城北山塬上,以窑店镇一带最为密集,地势居高临下,便于控制全城,西南部城外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咸阳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定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秦朝灭亡,建都时间达一百四十三年之久。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算起,它作为全国的首都却只有十四年。咸阳大规模的发展是在秦始皇在位期间。秦始皇每灭亡一国,就仿照其宫殿形式,另建宫室在咸阳北部高坡上;又嫌咸阳原来的宫室小,在渭河以南也修筑了大量的宫殿园苑。当时关中西起雍县(今陕西凤翔南),北至泾水,离宫三百,咸阳附近两百里内宫观相望。其中渭南上林苑中的阿房宫,可以容纳万人,规模最为宏大。秦始皇又迁全国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使咸阳发展成为全国较大的城市。秦末,项羽西入咸阳,焚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城市化为灰烬,从此,咸阳丧失了它的历史地位。

长安的变迁

咸阳焚毁以后,汉初,刘邦自汉中再定关中,都于秦孝公以前的秦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阎良车站东南古城屯一带)。汉高帝五年(前 202),刘邦即帝位于定陶的汜水(今山东定陶南)之阳,初都洛阳。后统治集团内部在定都问题上发生争论。刘邦群臣多山东(今河南崤山以东广大地区)人,主张定都洛阳,而娄敬、张良则建议西都关中。关中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号称“天府”、“陆海”,秦汉时,在全国经济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史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同时,关中的地理条件也很优越,东殽、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北,武帝时迁今新安),西陇(陇山今六盘山脉南段别称)、汧,南南山(今秦岭山脉),北则梁、九嵏、嶻嶭诸山,渭河贯其中,有所谓“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险要形势。加上关中原为秦朝故都所在,又是刘邦平定全国的根据地,所以刘邦之后从娄敬、张良计,即日西都关中。初仍居栎阳,七年(前 200)迁都长安,从此长安成为西汉一代两百余年的首都。九年,刘邦又接受娄敬的建议,进一步采取所谓强本弱末之策,徙移六国强族齐田氏,楚昭、屈、景氏及燕赵韩魏后代和豪杰、名家十余万人充实关中,以削弱地方势力,巩固首都安全。

汉长安城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公里渭河南岸,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西周丰、镐故都的东北,实际上也是秦咸阳南郊的一部分。汉长安城的营建大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高祖时兴建长乐宫和未央宫;第二个时期,是惠帝元年至五年(前194~前190)修筑长安城墙;第三个时期,是武帝时营造城内的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外筑建章宫,并开凿昆明池,扩大秦旧上林苑。长乐宫是汉高祖施政的地方,未央宫为高祖以后历代皇帝发布政令的场所,先后都是统治全国的中枢。经实测汉长安城周二万五千一百米,合汉六十里强。由于先建宫殿后筑城墙,加上地形的限制,略呈不规则形,后人称之为“斗城”。城每面三门,共十二门。城内有八街九陌,街道宽阔,布局整齐。大街与城门相连,各个城门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八米,减去两侧立柱两米,实宽为六米。在城门内发现当时的车轨痕迹,宽为一点五米,可知每个门道能容纳四辆车,三个门道可容十二辆车并行。中央大街南北长达五点五公里:商业区分东西两部,三市在城东,六市在城西,共有九市,居民区内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西汉的长安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商、周以来规模较大的城市,自汉高祖至新莽前后都此两百二十余年。新莽末,更始军和赤眉军(见赤眉、绿林起义)相继攻入长安,城市宫室遭到很大破坏。

公元23年新莽亡后,更始帝刘玄和赤眉所立刘盆子先后皆都于长安。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即位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旋即定都洛阳。东汉虽以洛阳为首都,但长安仍为仅次于洛阳的政治中心。建武十九年,修长安宫室,历朝皇帝常往长安祭祀西汉宗庙,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东都洛阳

洛阳原来是东周都城成周所在,秦与西汉都建有宫室,作为控制东方的据点,因本为仅次于长安的政治中心,所以汉高祖时曾考虑建都于此。在地理条件上,洛阳一带腹地虽较关中为小,但地处中原中央,位置胜于长安,而且东有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西有殽(今河南崤山)、黾(今河南渑池西),背河面洛,也为形胜之地。东汉政治中心的东移,反映了当时山东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重要。东汉洛阳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以东十五公里,东、西、北三面城垣断续相望,现仍基本完整,残高五至七米不等;南城垣则因洛河北移而冲毁,现已荡然无存。城呈不规则长方形,据西晋时记载,洛阳城东西六里余,南北九里余,故后人称为“九六城”。经实测东城垣长三千八百九十五米,西城垣长四千二百九十米,北城垣长三千七百米,南城垣据东西两城垣间距计为两千四百六十米,合十四公里,折西晋三十三里,减去西北隅小城城垣长度,与文献记载大致相符。洛阳城东西各三门,南面四门,北面二门,也为四面十二门。城内有二十四街,今发现东西横道、南北纵道各四条。城址规模较西汉长安为小,宫城位于城内北部,有南北两宫,把全城分隔为二,东汉中叶以后,北宫以北又继续修筑园苑,故其规模较南宫为大。皇城之内,则“宫室光明,阙庭神丽”。东汉的洛阳城,市面繁华,商业发达,城南的太学,是当时的较高学府。东汉末,初平元年(190)董卓挟献帝西迁,尽徙洛阳周围居民数百万口到长安,焚毁洛阳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化为一片废墟。东汉一代,自光武迄献帝迁都前后都此一百六十五年。

汉末迁都

献帝迁都长安后不久,董卓被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樊稠攻入长安,后又相互连兵攻杀,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长安遭到比西汉末年更大的破坏。建安元年(196),献帝东还洛阳,曹操又奉迎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九年,曹操破袁尚,取冀州,遂居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附近)。后营建宫室,置丞相府,于是邺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各一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北部为宫城,西北隅有著名的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因历史上漳水泛滥,地面上现在已无遗迹可寻。曹操居邺,献帝仍都于许,直至曹丕代汉始又定都洛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阳曦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秦汉都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阳曦;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301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