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ichuan huaxiangshi
[外文]:relief stone sculptures in Sichuan Province
我国东汉时期流行于今四川省的画像石。主要包括:用以装饰墓室的画像石,崖墓石壁上及石棺上的雕刻,作为石阙建筑和装饰材料的画像石。
墓室中的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墓门、壁面中部、后壁等部位,有的与画像砖混用于一墓之中。较多的题材是车骑出行、宴乐观舞、农作庖厨、铺首衔环、历史故事等。画像石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有的数条组合为一个宏阔画面。如成都杨子山 1号墓中室左右壁面两列画像石合长11米多,描绘了车骑出行和杂技、宴客的复杂场面,是一幅容纳了众多物象的长卷巨作。合川东汉墓横楣上的《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都长2米多,前者在画像石中属于少见的题材。这类画像石的雕刻大多为剔地浅浮雕加阴线刻,富有形象概括浑然、意拙势博的艺术效果。
四川的东汉崖墓是一种特殊的葬制,凿崖成墓意在建造仿真的建筑,建筑形象的成立主要借助于雕刻手法,由此在崖墓口的横额及立柱上大量雕刻椽檐、瓦当、斗拱、柱头和图案、人物形象,有浮雕、阴线刻等技法。崖墓内壁除了仿木构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龙、虎、车马、猿戏和罕见的类似面具的头像等。它们的造型简略,有的因分布的无规则和内涵联系的不明确而有神秘的意味。崖墓中的石棺通常为整石雕凿而成,在棺的壁外面有大量浅浮雕画像,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与画像石相同。棺头前档往往是双阙,后档是伏羲、女娲,边壁上有车马、鼓琴、博弈、猿戏等。较为精美的是新津出土的《秋胡戏妻》和《孔子问礼》等作品,其人物造型修长、细腻,具有独特的面貌。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的艺术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雅安高颐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昂首的朱雀、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目的效果。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间晚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启的关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代雯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四川画像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代雯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