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n-Han shiqi zhengzhi sixiang
[外文]:political though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of China
我国秦代、西汉和东汉400多年间的政治思想。
背景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长期分裂,诸侯割据,战乱不已。秦自孝公、商鞅变法后,采用法家主张,修明法度,奖励耕战,鼓吹 ,严刑峻罚,强化社会组织。依靠这条路线,秦国日益富强,之后由秦始皇统一了我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初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巩固的时期。秦始皇统一我国后,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由中央统辖的郡县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在这一重大改革中,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最终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制度。国家较高统治者号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的命令就是法律,被称为“制”和“诏”,全国一切政事都由皇帝个人独断。这时期的各种 也逐渐建立和健全起来。随着统一后疆域的扩大,特别是出于对广大人民统治的需要,行政事务日益增多和复杂,从而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官僚机构。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的郡、县、乡、亭、里等行政机构,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和逐渐完备的。
秦汉时期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已经完全确立,地主阶级 加强了对广大农民的压迫和剥削,贫富悬殊日益扩大,从而使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终于导致了两次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农民大起义(不包括东汉末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和西汉王朝。两次巨大事变,震惊了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如何巩固地主阶级 ,防止农民运动的再起便成为封建统治者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秦王朝的暴政、急政和农民起义的长期战乱,汉朝初年,全国经济残破,物价腾贵,民不聊生。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以苏民困,成为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汉初实行郡县郡国并行制度,刘氏子孙诸王羽翼日益 ,势力扩大,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如何从政治上、思想上巩固封建帝国的统一,也是统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基本政治思想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可分为秦代、西汉、东汉三个时期。
秦代政治思想秦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如何加强王权、巩固统一是秦始皇十分关注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的争论是:
(1)坚持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反对地方分权的分封制。博士淳于越主张实行分封制,他认为实行分封制,以子孙功臣作为强有力的辅佐,可保江山的持久。否则,一旦有事,“何以相救哉”?秦始皇和李斯则坚持实行郡县制。他们认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封了大量的子弟和功臣,本意是要他们屏藩王室,巩固统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结果招致了天下的大分裂,违背了分封的初衷。
(2)坚持“师今”,反对“师古”。主张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博士淳于越等人曾把“师古”作为其论证的依据,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同前)。李斯则反对“师古”的说法,坚持“师今”的主张,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一切政治法律制度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可因袭旧法,“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同前)。
(3)主张文化专制主义,反对“心非”、“巷议”。秦始皇、李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强调加强思想上的统治。他们反对人们议政,特别是反对人们以古非今,提出在思想上要“别黑白而定一尊”。他们认为不能让人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否则,就会造成“主势降乎上,d与成乎下”的结果。因此,必须实行文化专制,“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同前)。
西汉政治思想秦王朝的短命,给汉初的君臣们以强烈的 ,新王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提出如下思想:
(1)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陆贾、贾谊通过对秦兴亡的总结,认识到“攻”与“守”不同术,认为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只有文武并用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秦的短命乃是不行仁义之道的缘故。他们向汉王朝的较高统治者提出“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陆贾语)的政治主张。
(2)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暴秦之后,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仁义之道最现实的要求是实行较宽松的政策,与民休息,以便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 。于是博采道、儒、名、法诸家之长的黄老思想应运而起,风行一时,上层人物如曹参、陈平、陆贾都笃信黄老。他们主张清静,倡导无为而治,即在政治上实行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黄老思想还主张“因循为用”,对于群众已经 惯了的法律制度不多事更张。这时的黄老思想已经和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有所不同,由同法家结合逐步改向儒家靠拢。陆贾等人,虽然也说黄老、讲无为,但同时也讲君臣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强调仁义道德,宣传民本主义。
(3)主张削藩,加强国家统一。针对同姓王日益坐大、尾大不掉的形势,贾谊呼吁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国家统一。他向汉文帝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把具有割据能力的大国分割成许多小国,以削弱其势力。晁错也建议汉景帝削各王国封地,后竟因此引来杀身之祸。
(4)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一。道家学说在本质上是消极的,只可在大的动乱之后起暂时协调缓解作用,不能作为长期的政治指导方针。晁错、桑弘羊虽然仍在强调法家学说,但被秦王朝歪曲了的法家学说,名声很坏,统治者纵然骨子里仍然采用法家政治学说,而在自己的旗帜上却不愿打上法家的印记,于是以温、文、稳为特征而又强调入世的儒家学说便受到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推崇。汉王朝初建,陆贾就常常在刘邦面前说《诗》、《书》。一向不爱儒术的刘邦也不能不称善。文帝、景帝虽然喜欢黄老之学,但已开始建立五经博士。经过长期酝酿,到武帝时,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儒学已不完全是孔孟之道,而是经过改造的、以儒学为骨干,并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某些内容的新儒学。
(5)宣传“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说。适应加强君权的政治需要,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他牵强附会地解释阴阳五行之学,捏造出阳尊阴卑的谎言,并用这些谎言解释人类社会,提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说。在强调尊君的同时,董仲舒也强调爱民,提倡什一之税,主张以德治国。针对当时土地兼并盛行,他反对大富大贫,主张小富小贫,等等。
东汉政治思想 东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表现为:
(1)董仲舒学说被发展成为谶纬神学,孔孟之道被歪曲成预卜吉凶的迷信,朝廷之上公然用占卜的办法决定国家大事。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桓谭对盛极一时的谶纬神学进行了勇敢的批判,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2)东汉时期,政治 ,豪强专断,用人唯亲,以阀阅取士。王符、仲长统展开社会批判,对豪门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以阀阅取士”的风尚进行了猛烈抨击。
特点适应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这时期的政治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逐步转变为各家互相学 、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从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孔孟思想为骨干,兼采众家之长的新儒学统治,并形成了“三纲五常”的完整体系,它统治我国社会达2000年之久。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77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