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我国生态环境变迁史的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也始于商代史的研究。那么商朝的生态环境是什么呢?
在殷朝,河南实际上是一个大象产地
早在1914年,罗振宇在《殷墟书》考释中指出:“大象是南越的一种大型动物,从那时起就已经存在于世界各地。在古代,它也存在于黄河的南北。它是一个从手上牵着大象的角色,就像一个为朝廷服务的普通物品。今天,殷墟有许多遗迹,包括象牙雕刻礼器和象牙。还有用于祭祀的骨头它是巨大的,几乎像骨头。此外,在占卜场狩猎中还有“获得大象”的语言。了解中原古象的人在殷朝仍然繁荣昌盛。"
1928年,许仲舒先生专门撰写了《炎人的大象服饰与大象的南迁》一文。根据甲骨文中“收象”和“来象”的记载,结合古代历史传说,他指出殷墟的形象“一定是殷墟的产物”,而不是“外地的贡献”。他还将“禹”一词解释为“相依”的组合,得出“河南实际上是殷朝的大象产地”的结论。
1923年,法国地质考古学家E.licent在内蒙古、宁夏和华北的旧石器时代黄土地层中发现了犀牛、大象和其他动物化石,他意识到当时北方的自然环境适合这些热带动物的生存,并推测它们“从旧石器时代延续到殷商(或玉夏时代)之前的黄河流域”。
气候温暖潮湿
孟文通先生认为,古黄河流域江河湖泊密布,气候适宜,竹米丰富。“就像今天的江南地区一样,古代北方温和宜人的气候肯定远不止今天的荒凉多动。因此,我国古代文化必须起源于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指出气候恶化是西周晚期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移的原因之一。
这实际上是商代的一个温暖潮湿的时期。1936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金和我国古生物学家杨中坚指出,在这些动物中,如竹鼠、貘、神牛、瑞典人、大象等,南热带动物与今天的安阳动物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解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资料。
1938年,胡厚轩先生根据甲骨文中的降雨、降雪、捕象和捕象铭文,以及殷墟中发现的竹鼠、獐牙鹿、大象和圣水牛,推测“殷朝的气候必须相当于今天的长江流域,甚至相当于南方”。
1940年,德国学者魏特富格引用了370篇有关天象、农作物、军事考察和田野考察的碑文,证明殷朝的气候略高于现代。这有力地支持了胡厚轩的观点。
然而,胡厚轩、韦特弗格等认为殷朝气候比今天温暖的观点遭到甲骨文专家董佐斌先生的驳斥。他认为这一观点仍有讨论的余地。“提出骨化石的人只是一种意见,甲骨文的说法无法得到证实,还有很多问题”。
为了对殷朝气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胡厚轩详细考察了1944年史前、历史时期、欧洲和美国的气候变化,深入分析了古籍中的气候史料,并进一步证明了殷朝的气候比今天热得多,相当于长江流域或更远地区的气候。
然而,董佐斌对胡厚轩等人的观点仍持不同意见,坚持认为殷朝安阳的气候与世上的安阳“真的没有什么不同”。由于对甲骨文文字的不同解读和对考古材料的不同理解,董佐斌和胡厚轩对殷朝气候有着“根本不同”的看法。
由于甲骨文文献和考古资料充分支持了殷商时期气候比今天温暖的观点,特别是气象、地质和环境变化科学家提供的科学数据,与全球环境变化时期的“全新世较佳适宜期”相一致,它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商朝的生态环境气候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