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编纂的《春秋》开创了个人修史的先例,他的学说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源泉。在我国,两千多年来孔子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他被人们尊称为“圣人”。
生平介绍
公元前551年左右,孔子在鲁国东南部有昌平山,山下有古昌平乡,昌平乡东面有一个叫尼丘山的不太高的小山。父母以为他是尼丘山给自己的,给他起名叫丘,字是“仲尼”。孔子3岁的时候,72岁的父亲不幸去世,遗孀的母亲只能和年幼的孔子生活,生活在贫穷中。
当时鲁国都曲阜是鲁国政治、文化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因此,孔子从小就生活在曲阜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周王朝的典章文献、礼仪制度。孔子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祖先,继承先圣商汤的业绩,长大后成为出人头地的人,教给了周王朝的“诗”“书”“礼”“乐”。因此,他愤慨于父亲去世,母亲很少,在家里落户的情况下学习周礼。
小时候的孔子是一个听话安静的孩子。他一个人玩游戏的时候,经常装饰三宝,学习祭神的动作。“这个孩子变了,居然会玩敬神的游戏,真少见。”他母亲常常这样想着,看着年幼的孔子玩游戏。尽管他们吃穿都不如别人,母亲经常给孔子讲孔家历代祖先的光辉故事,不知不觉在孔子幼小的心中产生了“我要努力,不辱没祖先的荣誉”的信念。
孔子的母亲终日操劳,体弱多病。每当母亲病倒,孔子就会尽心尽力地左右服侍。母亲病情严重时,他脱下便服陪在她左右。妈妈有时看到他很辛苦,劝他睡一会儿,但他始终不答应,说:“我不睡也没关系,你的身体很重要。”。母亲总是为他的孝顺而辛酸幸福的流泪。
13岁的孔子开始上学,教师由村落的长老担任。当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诗”“书”“礼”“乐”。最初,孔子所学的主要是拜神的礼仪,对长辈的礼仪和修身为人的道理。孔子最初只是默默地听老师解释,没有提问,后来,他总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所有的疑问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他的老师和母亲经常被他问怎么回答才好。
孔子后来称之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开始对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物介绍
孔子好学不倦,博学多识,主张“学而优则仕”。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发挥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却怎么也打不开工作之门。孔子认为应该“三十而立”,三十岁时开始办私立学校,募集了很多学生。孔子招募的学生不论贵贱,贵族子弟、平民子弟,甚至鲁国以外的青年都慕名而来。孔子培养学生有一种独特的方法,他善于听从劝诱,教育效果显著,徒弟中有72个精通六艺的得意徒弟。
孔子虽然在教育上取得了成,但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孔子是一个政治有抱负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个贤明君主的重用,崇拜政治,实现自己的“仁政德治”,做到“能博施民救众”,“把民救在水火里”。
50岁时,孔子终于有机会升格为鲁国的司寇。孔子做得很好。据说除了取得外交胜利,打击了割据势力之外,商人也不敢胡乱涨价,社会秩序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是邻国齐国担心鲁国变强会对自己不利,打算从内部破坏。齐国君知道鲁定公是个好美色、喜欢犬马之乐的人,便随心送上了美女、华丽的马车。鲁定公还是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无视朝政,不与孔子商量政事。孔子觉得自己不能坚持政治抱负,于是,率徒弟们离开了鲁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的周游列国之旅。他想从中寻找能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但当时诸侯国持续争斗,即使他有满腔的学问和治国的主张,也没有人感兴趣。用自己的话来说,就像失去家的狗一样被放逐了。他周游各国,历尽苦难,但始终不受重用。之后,孔子只好回老家了。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对不能发挥自己的政治抱负感到失望。之后,他决定给后世留下有价值的东西,警告天下的乱臣贼子,恢复先王之道,于是决定写《春秋》。
他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竭尽全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孔子大力提倡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认为“仁”是恋人,提出了“自己不想的地方不要施舍于人”的论点。孔子认为,“仁”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也能安定。他说:“克己还礼成仁”、“刚毅昏聩,近仁”,真正做人不是那么容易,而是刚强、果敢、朴素、慎重的意思。天下归仁更不容易。首先必须要有厚颜、敏感的同情心。因此,他主张减税、宽刑来治理国家,并主张以德服人。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必须要做“老者安息,少者怀念,朋友相信”的事,真的是很亲切的人。这些话看似简单,却实现了它,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重视“礼”,反对统治者滥用刑罚、轻视人命、屠S人民。他强化的作用,主张用礼仪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统治的目的。他特别赞美了周礼。齐景公问过孔子“怎样才能治国”。老师回答了。“君、臣、父、子。”意思是不管是君主、臣子、父亲、儿子,每个人都必须像每个人那样拥有各自的职务和本分。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总结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例如他提倡“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主张“温故知新”,“多闻疑”,“不学不思不问,想不学几乎”“不生气,不闷闷不乐”等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方法。
他对保存古代文献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春秋》的编纂开创了个人修史的先例,这对我国历史有着创造性的贡献。孔子进行教育,成为六艺,是我国古代空前绝后的伟大事业。孔子对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他“万世师表”的“文圣”地位。
名人名言
学而不思则不问,想而不学则几乎没有。
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知道是知道。
温故知新可以成为老师。
学而不厌。
三个人去的话,一定有我的老师。择善从善,不义者改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不客气,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不也说吗。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不开心吗。人不知道不生气,不是君子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孔子生平经历人物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