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百家争霸的过程中稷下学宫是怎么样的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种思学流派的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了一种士大夫、百家争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但是你知道在百家争霸的过程中,哪个学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吗?没错,就是稷下学宫。那么,一起来看看吧!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学说。雅斯贝斯认为,从公元前 600 年开始到公元前 300 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发生了非凡的文化事件,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最终形成了希腊、印度和我国三大古典文化中心。这些轴心时代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斯所说的我国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被誉为百家争鸣,相互交织碰撞,相互批判相互排斥,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称道。后世,谱写了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美的篇章。公元前38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郊外创办学术学院,俗称雅典学院,教授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音乐理论等。雅典学院是古希腊的学术中心,汇集了最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许多追随他们的徒弟。几乎同时,在东方,在华夏,也出现了这样一个学术中心——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遗址
与希腊的书院不同,稷下学宫是由官方设立的。大约在田齐太公时,齐国设立学宫,吸引文人讲学、议政。因学堂建在齐国都城临淄蓟门旁,故称“稷下学派”,凡到稷下讲学的学者都称为“稷下学士”。天启z权给予稷下学者优厚的待遇,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议而不治”。稷下学宫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学术活动一直持续到齐王开国时期,直到天齐灭亡才结束。存在了150多年,几乎与齐王的历史相吻合战国时期的田七。

百家争鸣中东方的雅典学院——稷下学宫_《我国通史(卷一)·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聚集在稷下学宫的诸子,后人统称为稷下学派。事实上,稷下学宫并没有单一的思想流派,而是包括了儒、道、法、明、兵、农、阴阳等思想流派。冀夏学者在书院讲学着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成为战国百家争鸣的象征。遗憾的是,冀夏文人的著作大多失传,原名《管子》,管仲着,一般认为是部分冀夏文人的文集。 《管子》一书所体现的学术融合、包容之风,是戚继霞典型的学术特征。
对于稷下学宫,郭生曾给予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我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较高峰”。儒愚孟子、阴阳宗祖师邹衍、儒家宗师荀子穿梭其间,成为千古佳话。
推荐仁政的孟子。
孟子曰科。在山东,距曲阜50多公里的邹城市是孟子的故乡。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他认为人性本善,发扬善心,用所爱用不爱用,就是仁。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民为重,国为次,君为次”。孟子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老与老,幼与幼”。孟子虽然也主张统一,但反对为利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主张实行“王道”。与孔子一样,孟子也与徒弟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但是,与孔子被陈、蔡所扰,惊慌失措如丧犬不同,孟子却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优待。
当时,在魏国都城大梁,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流传至今。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毫不客气地回答说:“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梁惠王,也就是谈话中的魏国君王,早已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鲜为人知,但孟子的名字却深深烙印在我国历史上。
被后人尊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君王说明仁义,为王,桥后世代特建友梁庙纪念孟子。相传友梁寺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兴起,况于亲炙之者乎。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着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于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等思想格格不入,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
孟子对梁惠王绝望,最终离开了魏国。离开魏国后,孟子去了齐国,他对齐国寄予厚望,尤其想早日到达稷下学宫。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崇高的礼遇。他不断宣扬和弘扬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他的著名命题:“民为重,社会次之,君王为次。所幸孟子所践行的仁政终于被接受齐国君主的风范,但同时也反映出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下,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总是会得到与其意见一致的君王的赏识。
邹衍和阴阳五行。
在战国时期的冀夏学者中,还有一位鼓吹阴阳五行学说和五德始末学说的学者邹衍。邹衍在稷下学宫求学时,先学儒学,后“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邹衍的学说看似迷信,但他的世界观和广博的学识却震惊了世界。邹衍喜谈天事,故称“谈天衍”。他创立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学说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后被作为变革的理论基础朝代。
尤其令人吃惊的是,邹衍在总结前人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推理想象,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假说——大九州说。邹衍认为,我国叫做赤县神州,在我国之外,有赤县神州那么大的八个州,组成一个大州,还有九个这样的大州,被大瀛海包围着。我国只是整个九州的八十分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文人的世界观。
儒学宗师——荀子。
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没有出现在孔庙配享的塑像群中,并不是人们的疏忽,而是他的主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后人认可的历朝历代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们中间有孔子知名的七十二徒弟,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这些陪祀者数量最为庞大的时候有一百五十多人。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拜。

百家争鸣中东方的雅典学院——稷下学宫_《我国通史(卷一)·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荀子三任冀下书院院长,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者,儒学集大成者。不过,荀子并没有出现在文庙合用的造像群中,并不是因为人们的疏忽,而是因为他的思想与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大相径庭,一直没有被人们所熟知。认识了很久自汉代起,祭祀孔子后,便有其他儒家人物陪祭。那些陪祭的儒生,都是后世公认的儒家代表。
其中有战国时期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孔子著名徒弟七十二人。那些随行神官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一百五十多人。他们或与孔子在大成殿,或在大成殿东西厢房,共同享受子孙祭祀。
荀子明匡,战国晚期赵国人,五十岁时开始游学齐国。
然而,当人们把最旺的香火供奉给孔子这个万世之师和众多儒家大圣时,更多的人却不知道,荀子这个堪比孟子的大儒并不在其中。与孟子提出性善仁学说不同,荀子提出性恶学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贪图享乐是人的本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人才能向善。故要以礼义教民,以法制民。
荀子认为,人虽不及禽兽,但能超越禽兽,是因为人可以通过礼仪来分清责任、合作。所以,礼法是治国之本,君主要以礼尊法,以外法以规民。荀子改变儒家的做法,从“古今不在,忆往昔”。针对儒家“以法为王”的思想,他提出“以法为王”。这使他的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荀子虽然不能入文庙赏孔子,但他的思想却融入了我国古代的治国之术。梁先生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其实,荀子性恶论只是他不配文庙的原因之一。为儒家所批判。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徒弟,韩非和李斯。他们名声在外,改变了我国历史的面貌。
这些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智慧的交锋,使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比后世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但是,正如汉代司马谈所指出的,战国思想家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理论命题的。他们求学的出发点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周游列国,希望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汉代以后,学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倾向更加明显,学术上对纯学术理性的探索逐渐式微。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百家之争中的雅典学府——稷下学宫的全部内容,节选自《我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卷一》,作者:卜宪群总撰稿,我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百家争霸的过程中稷下学宫是怎么样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82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