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anyang gongxue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2月,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获准创设于上海。招商、电报两局岁捐银十万两为经费。1897年4月8日开学,先设师范院,招生40名,兼习中西各学,要求以“明体达用,勤学善诲”为培养目标,合格者选为公学中院、上院教习,此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开端。同年秋,又设外院(附属小学堂),招生 120名,年龄在10~18岁之间。1898年春,继设中院(二等学堂),考选学生20名。1900年,续建上院(头等学堂),实现了四院并设的计划。其《章程》规划了一种新的学校制度:外、中、上三院学生各 120名,每院学生按程度分4 班,每班30人,每年依次升一班,外院结业递升中院,中院结业递升上院,上院四年学成给予毕业文凭。三院相衔接的教育制度的实行,便成为我国近代大、中、小学三级制的雏型。公学为培养自强人才而设,其重点为上院。教育内容主要“以通达我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之意。”为国家培养内政、外交、理财三方面的人才。其后因随政局的发展,办学目标渐有变化,明显表现在设科上。1901年设政治科,又设特班(以培训应经济科岁举者),1906年春改政治科为商务科,同年秋又添设铁路科,1907年夏停办商务科,始成为专办工科的大学。1908年秋添设电机科,1909年设船政科(后分离独立设校),1912年改铁路科为土木科,电机科为电气机械科。1918 年增设铁路管理科, 1921年合并调整,专设机械科和电机科。其设科变化情况表明,在1907年前以培养政治经济人才为主,1907年以后以培养工业交通人才为主。由于经费来自招商、电报两局,两局隶属关系的变化, 也影响学校而变更校名。 1905年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2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交通传习所合并调整,始名为交通大学。该校经济条件较优,设备也较其他工科大学完善。毕业生成绩优异者,送往日本、比利时、英国和美国留学或实习。南洋公学曾造就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对我国近现代工业交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伍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南洋公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伍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0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