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jiasuo
[外文]:Pablo Picasso (1881~1973)
西班牙-法国画家。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小镇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穆然城。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年起爱好艺术,15岁时随父母迁居到巴塞罗那,在该城美术学校学 。虽然他曾考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但因为对学院派保守的教学方法不满,便很快离开马德里回到巴塞罗那。巴塞罗那对当时西欧的各种新文化思潮反应很敏感。著名的四猫咖啡店是文化界人士聚会的沙龙,毕加索是这个沙龙中年龄小的常客。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对他都有吸引力。他还在巴塞罗那接触到社会的下层,在一群失意、潦倒而又极富于思考的同行中,呼吸到笼罩着整个西班牙的社会气息。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他的内心充满着忧虑。当时他曾对友人说:“忧郁创造艺术”。
蓝色时期至粉红色时期1900~1903年,是毕加索创作中的蓝色时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蓝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荒凉和悲怆的情绪,画中的人物多半是贫困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独者。作品有《熨衣服的女人》、《喝苦艾酒者》、《老犹太人》、《塞莱斯蒂内》和《人生》等。1903~1905年间,毕加索的画里出现了柔和的淡黄褐色或粉红色,描绘的大都是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这一创作阶段,通常被称作粉红色时期,作品有《杂技演员之家》、《演奏吉它的老人》等。毕加索的早期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范畴,但含有西班牙民族艺术的特征和20世纪初的时代气息,含有较浓的悲剧成分和神秘的色彩。
毕加索艺术的成熟变革和当时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有密切的关系。1900年10月,他第1次到巴黎,看到了巴黎新艺术的探索成果,看到了H.de图卢兹-洛特雷克、E.德加、P.塞尚、V.凡高等人的画,受到启发和 。1904年,毕加索在巴黎定居,住在杂居着三教九流的蒙马特尔区,和巴黎的新艺术思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立体主义时期至古典主义1907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他创作了《亚威农少女》。为作此画,他用炭笔、铅笔、色粉、水彩和油画,创作了30多幅草图、小稿和人物速写。毕加索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大胆地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在一个画面上(主要在右边两个女人的造型上)表现正面、侧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种结构的美。《亚威农少女》被视为立体主义的开端。毕加索和另一位参加过野兽主义的画家G.布拉克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主将。1908~1909年,是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1914年,则是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绘画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和明亮的色彩,如《少女和曼多林》(1910)、《卡恩韦勒像》(1910)。在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色彩重新被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颜色之间的色调,实物(如藤椅座位的一部分或报纸的标题)被引进画面,并采用拼贴法,如《静物与藤椅》(1911~1912)等。
立体主义运动并没有留下系统的理论。它的产生大致可以归纳为下述几方面的因素:
(1)继承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美的追求,把几何形的结构美引向极致;
(2)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立体主义以启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X光的发现,现代工业机械化揭示的美,驱使艺术家要突破两度空间的局限,在平面上创造出三度、四度空间的绘画来;
(3)古代西班牙伊比利亚人的艺术、非洲黑人艺术的影响;
(4)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19世纪末以来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艺术至上的观念、柏格森的直觉论,促使许多艺术家寻求表现超脱客观的主观世界。
1915年,毕加索开始对J.-A.-D.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磅礴的气势。如油画《竞跑》(1922),素描《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等。20年代中期,毕加索迷恋于超现实主义,与这一运动的领导人A.布雷东交往密切,并参加过超现实主义展览。1925年的油画《三个舞蹈的人》,出现痉挛似的变形。在此以后的数年间,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极端扭曲和不安的,可能受到超现实主义者J.米罗和Y.唐居伊的影响。30年代初期,毕加索画了许多被称作《宫女》的 女人像,色彩强烈。之后,又画了不少以斗牛为题材的作品。
西班牙内战至纳粹占领时期最能显示毕加索进步思想的作品是壁画《格尔尼卡》(1937)。在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中,毕加索坚定地站在共和国一边,反对 的佛朗哥 。他欣然接受了马德里共和 的任命,担任普拉多博物馆馆长的荣誉职务。他 了自己的部分藏画,向共和国提供40万法朗的募捐款项,救济灾民。1937年,他画了连续性的版画《佛朗哥的梦幻与宣言》,并附以诗作,表示对佛朗哥的痛恨与谴责。在此以后不久,毕加索应西班牙共和国 的委托,为次年春季举行的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装饰画。正当他酝酿题材时,4月26日发生了 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和平居民的事件。毕加索以这次空袭事件为题材,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349.3×776.6厘米)。他采用了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低沉的调子,渲染悲剧性的气氛,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在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保持了爱国者的气节,在巴黎闭门作画,拒绝 的利诱。1944年,他参加了法国 党。他表示“绘画决不是为了装饰住宅,它是抵抗和打击敌人的战斗武器。”战后,毕加索创作大幅油画《尸骨存放所》,描写 集中营内的饿殍,表示对 兽行和黑暗势力的愤怒谴责。50年代初,毕加索积极参加了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他的一幅描绘鸽子的版画,被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作为会标,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和平鸽。这期间,在毕加索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油画《 的 》及《战争》与《和平》。反映美国侵略 这一事件的《 的 》,画面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平原和一群射击的士兵,象征美帝国主义和南 当局;另一部分是山区和一群遭受射击的无辜居民,象征 人民。《战争》与《和平》的语言也是象征性的,前者表现战车和恶神在黑色幽灵的伴随下践踏人类的文明,后者表现人类欢乐、幸福与和平的景象。
1946年以后毕加索长期住在法国南部。在这期间,他根据N.普桑、J.-L.大卫和E.德拉克洛瓦等人的作品,重新加以发挥,画了一些随意的、富于想象的油画;创作了不少精美的版画和书籍插图;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总部大厦创作了装饰性绘画。而尤其珍贵的,是他在陶器艺术领域所作的试验。他吸收民间制陶艺术的经验,创造了一批很有特色的彩陶小雕塑和彩陶器皿。
毕加索享年92岁,他给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类美术品达600万件之多;他的私人收藏, 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已捐赠给法国 。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作为艺术革新家载入世界艺术史册。他利用了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吸收了非洲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营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对于西方及世界20世纪艺术有极大的推动。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语言,被人们称作“破坏的形式”,在表现畸形的资本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很有力量,而在歌颂新生活的秩序、光明,表现人类生活朝气蓬勃方面,往往显得不够有力。但是,他毫不疲倦的探索精神,他用自己的艺术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永远值得人们纪念。
参考书目
罗兰特·潘罗斯著,周国珍等译:《毕加索生平与创作》,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6。
Christian Zervos,Picɑsso,19 vols, paris,1932 on.
Roland Penrose, Picɑsso: His Life ɑnd Work,London,1958.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毕加索,P.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