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 Ao
我国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韩愈倡导复兴儒学运动的重要合作者。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字 之,陇西(今甘肃武威一带)人。早年家贫,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著作有《李文公集》,其中《复性书》代表他的哲学思想。
李翱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追随韩愈。他敢于抨击弊政,提出改税法、宽租赋等措施,主张缓和当时正在加剧的社会矛盾。
李翱与韩愈采取同样的反佛立场,认为佛 “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不从事生产,而衣食无忧,消耗物质财富,激化社会矛盾,对封建统治者不利。他还认识到排佛只采用粗暴办法收不到效果,应当“以佛理论心”,接过佛教的心性理论,充实儒家的心性学说。李翱认为对抗佛教的成佛理论,必须有一套成圣人的理论。他把最为推崇的儒家典籍《中庸》的性命学说和佛教的心性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成为圣人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称为复性学说。李翱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他和韩愈不完全相同,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但是,圣人能保持先天的本性,百姓却为七情所惑,由此而形成圣凡的差别。“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人的情感就象泥砂和烟雾一样,掩盖了水火清明的本性。“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泥砂沉淀,烟雾散去,就会水清火明;清除情感,“善”的本性就会充分显露。人们只要去情复性,自觉消除不满封建统治的情感,做到“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就能成为圣人。
对于怎样才能复性问题,李翱强调要“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他认为“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心寂不动,邪思自息”。复性方法就是要彻底排除外物的干扰,使人进入“寂然不动”的静止状态。这样人心便“广大清明,昭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无所不知,无所不通。这种人就可超凡人圣,不仅可以治国平天下,还可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李翱的这种唯心主义思想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和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李翱(772~841)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和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9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