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ohao Fenleifa
[外文]:Colon Classification,CC
印度S.R.阮冈纳赞创编的一部综合性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因1933年首次出版时用冒号作为组配符号而得名。此后,阮冈纳赞从概念、语词和标记符号三个层面对分类法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对其进行多次重大修改。1950年第 3版广泛采用了"焦点"、"组面"和"相"等概念。1952年第4 版提出本体、物质、动力、空间和时间(分别用P、M、E、S、T为标记)5个基本范畴和 5种分面指示符。自1957年第5版起,同时出版基本分类表(即综合分类表)和深度分类表(即专业分类表)两种版本,后者现已出版200多种。1960年第6版对类表及标记符号作了全面修改。1963年出第 6版的修订重印本。近年印度文献工作研究与培训中心根据阮冈纳赞生前的安排和设想,修订出版了第7版。
体系结构《冒号分类法》(CC)第6版包括4个组成部分:
(1)分类规则及使用说明,②分类表(包括分类大纲、详表及附表),③印度经典及宗教图书分类表,④分类表的链式索引。
CC第 6版分为综合类、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部类,共42个大类(第7版改为100多个大类)。每个大类单独编列一表,有些大类还先分成若干惯用类,在大类或惯用类之下再按不同的组面列出各种焦点 (即类目)。
CC的附表包括通用复分表及书号表两大部分。通用复分表包括:
(1)共同点(即总论复分表),②时间点(即时代复分表),③语言点(即语种复分表)。 CC的编者认为,索书号的编配是分类工作的继续,它既要反映图书主题,又要反映图书在写作、出版等方面的要素。CC书号表规定,分类索书号由下列几部分按如下顺序组成:〔文别〕〔体裁〕〔出版年〕〔书次〕;〔册次〕──〔附件〕;〔复本〕;〔评论〕。
标记符号CC采用由字母 (包括拉丁字母及希腊字母) 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混合号码作为标记符号。其较大特点是采用分面标记制(见分类标记),将表示不同组面中的焦点的号码互相拼合起来以表示复合主题,因此类号要分成几段,每段代表一个不同的组面,每个组面的类目都分别编配号码,并在每段号码之前置一代表某一组面的符号(分面指示符)。这种标记配置方法叫做分面标记制或分段标记制。 它不仅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而且从它的分段形式可以分辨出构成某一主题的各个要素。例如有一篇主题为"英国大学图书馆的期刊流通工作"文献,其类号即是"234;46:6.3"。其中分号、冒号、点三个分面指示符将整个分类号分割成4段。其中"2" 表示基本类"图书馆学","34"表示"大学图书馆" ("34"前省略了分面指示符逗号),";46"表示物质面中的"期刊",":6"表示动力面中的 "流通工作",".3"表示空间面中的"英国"。在分面标记时,组面的排列具有固定的次序。例如上述图书馆学类的组面次序是〔本体面〕〔物质面〕〔动力面〕〔(第二轮)本体面〕〔空间面〕〔时间面〕。CC为每个大类或惯用类都规定了不同组面组配时的先后次序及符号,这就是分面公式。分类时只要查出组成这一主题的各个焦点的类号,依次填入分面公式,就得出了这一主题的完整的分类号。
评价《冒号分类法》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分类法之一。它比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有许多显著的优点,如类表篇幅小, 容纳性大, 标引文献能力强,能及时反映新学科和新主题,可以满足读者多种检索要求等。CC作为分类工具,虽然用户不多,但它所倡导的分析-综合原则、分面分析及分面标记等方法给文献分类学带来了一场革命。阮冈纳赞创立的分面分类理论不仅促使《杜威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书目分类法》等著名的文献分类法的修订和一些新分类法(如英国伦敦分类法研究小组的专业分类法)的编制朝着分面分类的方向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主题法及索引法的研究。
参考书目
刘国钧:《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0。
宋克强、许培基译著:《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5。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昊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冒号分类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昊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