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yaoniang
唐代歌舞戏。又作“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踏摇娘”一词的来源,据《旧唐书·音乐志》、刘宾客《嘉话录》、《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称,是由于女主人公诉苦时不断地摇动身体;另据《教坊记》,则说是“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娘”。后语音转化,改称“谈容娘”,又作“谈娘”。踏摇娘的表演,最初是男扮女装,且行且唱,每唱完一段,配有帮腔:“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及至丈夫出场,两人就作斗殴之状。以后妻子改由女演员扮演,丈夫由“郎中”改称“阿叔子”,并添出滑稽脚色“典库”,形成滑稽表演与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唐天宝年间,诗人常非月有一首《咏谈容娘》诗:“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这首诗反映了这个节目演出时的情态、场景和受观众欢迎的实况。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踏摇娘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