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dingxing
美学和艺术理论术语。源于俄文。俄文“условность”和动词“условцться”(谈妥、约定)属同一词源,接近于中文“约定俗成”的词义,通译“假定性”,也曾有“有条件性”和“程式性”等译法。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生活自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艺术形象决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在戏剧艺术中假定性的表现范围十分广泛。首先,人们普遍承认舞台空间处理与时间的假定性,如我国戏曲艺术就是借助演员的虚拟动作和说明性台词,暗示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戏曲艺术家在这方面已经与观众建立一种约定,并凭借它获得极大的时空自由。在话剧艺术中,无论是各种构成性的布景,还是镜框式舞台的写实性布景,都是假定性的。话剧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舞台节奏的处理对自然时间进行调整、压缩和延展。艺术家还可以借助某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利用观众对时间流逝的错觉,扩大压缩与延展的幅度。使一出戏的3个小时左右的演出时间,可以表现几天、几十天、乃至几十年的剧情时间跨度。在这种情况下,以幕(场)间歇和灯光效果等技术手段所暗示的剧情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变迁,则具有很大程度的假定性。
戏剧情境的构成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假定性,特别是W.莎士比亚的某些剧作和当代剧作家F.迪伦马特的怪诞现实主义剧作,以及某些现代派的剧作,其戏剧情境还往往包含着怪诞的成分,如鬼魂现身说法(《哈姆雷特》)、女巫预示未来(《麦克白》)等等。由这些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的成分构成的戏剧情境,具有鲜明的假定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艺术的某些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也具有假定性。我国戏曲艺术中的虚拟动作是假定性的,话剧中的“独白”、“旁白”也是假定性的。当代戏剧中大量运用的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以及各种意识活动的具象化,则具有更大程度的假定性。
戏剧假定性的表现手段是难以穷尽的。为了拓展话剧舞台表现生活的艺术可能性,艺术家们不断地在探索假定性新的表现手段。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馥瑛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假定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馥瑛;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