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沃尔夫,C.

[拼音]:Wo'erfu

[外文]:Christa Wolf (1929~  )

德国女作家。1929年3月18日生于商人家庭。1949至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 日耳曼语言文学。毕业后在《新德意志文学》编辑部和出版社工作。常到哈勒市一家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参加工人写作小组的活动。1962年以后成为职业作家。1963至1967年被选为德国统一社会 候补委员。

沃尔夫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小说,也写过电影剧本和散文、评论。1961年发表短篇小说《莫斯科的故事》,获哈勒市艺术奖。小说描写苏军上尉帕维尔与1945年在德国结识的德国姑娘维拉15年后在莫斯科重逢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友谊和爱情的故事,提出了主义的道德标准问题。小说《分裂的天空》(1963)是60年代德意志 共和国文学中成功的作品之一,曾引起热烈讨论。它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德国的分裂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东、西德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抉择。这种抉择已经影响到个人生活──爱情、婚姻和家庭。

1968 年第二部小说《回忆克里斯塔·T》出版,又一次引起人们重视。作品探讨了在德意志 共和国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中人的个性如何发展的问题。它描写克里斯塔一生中从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不愿意随波逐流,曾孜孜不倦地探索,想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完善和发展,但她和周围僵化了的陈规陋 一再发生冲突,始终处于愿望与可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作者从60年代初对现实生活的歌颂,逐渐发展到对现实中矛盾与问题的揭露。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实践了她的艺术主张,强调叙事的主观真实性。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通过叙述者的回忆介绍了一个人的真实遭遇。

长篇小说《童年典范》(1976)是一部自传性的作品,描述了 统治时期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奴役的状态以及1945年解放时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作者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反省导致 取得 的原因和当时有严重顺民思想的人们应承担的责任。

沃尔夫的短篇小说创作大多也触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切的问题。《六月的下午》(1967)反映人们对于和平受到威胁的忧虑心情。《菩提树下》(1974)探讨个人如何在社会中实现道德的自我完成。《一只公猫的新生活观》(1974)讽刺一位心理学教授想发明一种能制造人类较高幸福的体系。《自我试验》(1973)描写一个女性服药后变成男性的医学试验。有些故事看来荒诞不经,实际上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战争的威胁,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导致丧失人性的可怕后果等等。

沃尔夫还写过不少评论、散文、随笔等。评论集《读和写》(1972)集中阐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她反对文学创作中的公式化、雷同化,反对作品回避矛盾,反对主义文学不能描写个性差别、只能塑造类型的观点。她认为文学作品就是要表现个人认识自己、发现自我的过程。在艺术技巧上,她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努力接近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学的要求。作家要表现主观真实性,使文学创作和现实密不可分地溶合在作家的头脑中,创造一种与技术工艺时代相适应的叙事文学。意识流、蒙太奇、时空概念的颠倒、文献材料的引用等,都是她经常采用的手法。

沃尔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没有一处地方》(1979)和她同丈夫一起创作的取材于中世纪民间故事的电影脚本《梯尔·欧伦施皮格尔》(1972)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开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沃尔夫,C.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开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839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