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拼音]:chi

吹孔气鸣乐器。我国古老的横吹竹管乐器。

据《周礼·郑玄注》、陈旸《乐书》等叔记载,均说篪为 6孔(包括上出孔)、底端封闭的一种横吹竹管乐器。从战国初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小两件横吹竹管乐器来看均与文献所述篪的特征相似,而与笛有异。因此,至晚在汉代,篪与笛应是读音相近而形制有异的同类乐器。

篪在流传中,其形制也稍有变化。据《尔雅·释乐》晋人郭璞注,至晚在晋时,它的吹孔已改用一个高出管身 1寸3分(约4.3厘米)的“翘”(即后来所谓“义嘴”)吹奏。而其他形制尚无变化。文献记载,宋、明宫廷所用的篪,几乎全是这种形制。

篪原是一种民间乐器。早在周代,它常与埙一起演奏。战国之世,它作为大型宫廷乐队中的一员,与编钟、编磬、建鼓、箫(排箫)、笙、瑟等,在祀神或宴享时演奏。汉魏的相和歌乐队,有时也用它。六朝时,随着清商乐的兴起,它又成为吴声的主要伴奏乐器。隋唐时,它是当时艺术性较高的清乐乐队的一员。宋以后,因主要用于宫廷雅乐而逐渐失传。

篪的演奏方法,据长沙杨家湾汉墓作乐木俑与山东南武阳汉元和、章和间(公元83~87)画像石来看,吹奏时,可能双手掌心向里,篪身放在大拇指、食指之间,吹孔与出音孔向上成180°,左手食、中、无名指分别按1、2、3孔,右手中、食两指按4、5两孔。

篪的性能,从曾侯乙墓摹制篪的测音结果来看,使用最简单的指法,可奏出#c2、d2、#d2、#f2、#g2、#a26个音,即一个完整的五声音阶加一个变化音。据文献记载,宋、明时的篪,使用半孔指法,可吹全十二律。宋以前的篪,是否已使用半孔指法,目前因无确证,尚难定论。

参考文章

埙篪相应造句素材

含“篪”的成语(8个)文学

吹篪乞食造句素材

伯埙仲篪造句素材

带“吹篪”的诗句大全文学

带“埙篪”的诗句大全文学

带“篪”的诗句大全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旖怡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旖怡;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786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