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uexichanglun
[外文]:field theory of learning
德国拓扑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一种学 理论。他把物理学的场概念引入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是由所在场作用于他们的力决定的;学 也是依存于生活空间而产生的,它是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他反对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的试误说和俄国生理学家И.П.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而特别重视顿悟和认识。
勒温虽也认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行为,但他以为行为或心理事件都 “取决于其人的状态及其环境”,用公式表示就是 B=f(PE)。公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用数学的术语来说,B等于PE的函数;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行为随着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勒温鉴于以往的心理学没有一个相当的名词兼举人和环境,于是就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做生活空间。在他看来,每一个人在每一瞬间都有一独特的心理环境,而当时的个人与当时的心理环境就合成了当时的生活空间。他认为包括学 在内的个人的心理行为,是在这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然而,勒温所指的是心理环境,即个人当时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心理事实,而不是指客观的环境;他所说的人也是当时具有某种需要的个人。勒温认为人是一种复杂的能量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当心理环境中的事实被人感知时,就可产生一定的引拒值 (valence)。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愿望的,具有正的引拒值,有吸引力;凡不符合需要或愿望的,具有负的引拒价值,有排拒力。吸引力使人趋向某一事物,排拒力则使人背离某一事物,因此这些力都是向量。这些力彼此交涉而产生的动力结构就构成为动力场。在动力场中人的活动有所趋就、有所退避,并随着动力结构的变化,人的行为也变化。
勒温反对行为主义把学 简单化为尝试错误或 反应的直接联结,认为学 是顿悟学 。勒温用动力场来解释顿悟学 ,认为有效学 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领悟,②目标,③认知结构。目标是人们注意的结果和客体。个人一旦知道了吸引他的目标,就试图寻找得到它的方法,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顿悟的产生则是生活空间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勒温认为学 是由四种变化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团体属性和思想意识的变化;肌肉的随意控制及熟练的长进。而认知结构的变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概括或领悟。他认为在认知范围内,学 就是一个获得新的认知结构或改变旧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L.比格认为场论心理学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很有成效的:
(1)场论认为,人既非依赖环境,也不独立于环境之外;人既非环境所创造,也并非与它无关。
(2)勒温的学 理论是以“目的”为中心的,他认为行为是有目的的,所有的学 活动都由目的指引。
(3)场论心理学家把学 集中在“认识”上,他们试图使学 者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而不是让环境和教师把知识灌进自己的头脑。
(4)强调学 情境的重要性。勒温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和创造一个学 情境,启发学生学 的内在兴趣。
(5)勒温强调当前的情境,集中注意于同时发生的情况。在他看来,场论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应当是描述影响个人的心理场,如果教师不学 了解个别学生生活的心理世界,他将永远不能给儿童以恰当的指导。例如,教室里学生的物质环境相对地说尽管是一样的,但各人的心理场(即生活空间)却是独特的。比如甲生被教师讲课和作业所吸引,对于其他一切事物都不在意;乙生半心半意的听课,注意力主要还在其他儿童身上;丙生好交际,希望全班都注意她;丁生身在教室,但“心理上”却已为学校新开来的拖拉机所吸引了 (如图),等等。
勒温的学 场论只是一家之说,他用生活空间解释学 ,片面强调心理事实的实在性及其影响,从而排除客观现实的作用,就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参考书目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K.Lewin:《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英文版)。
M.L.Bigge:《供教师用的学 理论》,1982(英文版)。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博易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学习场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博易;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7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