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iliu Guo Zhengqu
在我国北方历时一百三十多年的十六国时期中,各王朝不断交替,立国久者几十年,短者仅两年。每一国当西晋数州、或一州、或不足一州之地,境域时有伸缩,州郡屡有变迁,因此,这个时期的政区,十分混乱。
西晋末年,全国有二十一州,大致在淮河、桐柏山、秦岭以北为司、兖、豫、青、徐、冀、幽、平、并、雍、凉、秦十二州(略有参差,部分州伸展至长江流域),以南为梁、益、宁、荆、江、湘、扬、交、广九州。十六国约当西晋北方十二州及南方梁、益二州地,各 境域一般不大,但往往分置许多州,以致州境缩小,如刘曜在位时,前赵约占西晋雍秦两州,却分为雍、秦、朔、幽、益、并六州;苻坚在位时,前秦地域较大,约有西晋十四州,共分为司隶、雍、秦、南秦、洛、豫、东豫、并、冀、幽、平、凉、河、梁、益、宁、兖、南兖、青、荆、徐、扬二十二州;北燕仅有西晋平州之半,也设平、幽、冀、并、青五州。
各 为求虚名,以示境域广大,常将境外的州,取其旧名置于境内,造成西方的州名移至东方,南方的州名移至北方等。例如后燕置雍州于长子(今山西长子东);刘聪时,汉置荆州于洛阳,成汉置荆州于巴郡(今重庆市);刘渊时,汉置幽州于离石(今属山西);刘曜时,前赵置幽州于北地(今陕西耀县);南燕置幽州于发干(今山东聊城西),夏置幽州于大城(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东南);南燕置并州于阴平(今江苏沭阳北),北燕置并州于白狼(今辽宁建昌),置青州于营丘(今辽宁锦州一带);前赵置益州于仇池(今甘肃西和南),西秦置益州于漒川(今白龙江上游一带),等等。各 并存时,往往同时存在几个同名异地的州,如北燕、南燕、夏、北魏同时有幽州,后秦、北燕、北魏同时有冀州和并州等。
西晋永嘉以后,中原人民大量流迁,东晋设置侨州郡县,以管辖南迁人民,另一部分人北迁到东北和西北,十六国也有专为流人设置的郡县。约317年,慕容廆以流迁到辽东的冀州人设冀阳郡,豫州人设成周郡,青州人设营丘郡,并州人设唐国郡。347年前燕废冀阳、成周、营丘等郡,以勃海人为兴集县,河间人为宁集县,广平、魏郡人为兴平县,东莱、北海人为育黎县,吴人为吴县。河西走廊西晋末已有为流民设置的郡县,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以秦、雍流人设武兴郡(今甘肃武威西北)。苻坚建元末年,江 万余户、中州人七千余户、武威及张掖以东人数千户西迁敦煌、晋昌,西凉建初元年(405),以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余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这些郡县略同于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只是并未全部采用流人原籍的地名。
十六国一些 胡汉分治,如前赵刘聪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内史四十三,主要统辖 ;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尉,主要统辖胡人。其他还有镇、城等,如后秦有匈奴镇、西秦有大夏镇等;夏的州均置于城,州以下未见有郡、县记载。
北魏统一中原后,着手划一政区,但因州境缩小,郡就逐渐失去意义,到隋代又演变为州、县两级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瀚彭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十六国政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瀚彭;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7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