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oji zhengzhi
[外文]:international politics
国家、国际组织及其他政治实体,在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的总和。广义指国家、国家集团及国际组织等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法律及其他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即通常说的国际关系;狭义指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研究国际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称作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
基本内容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体、实质、运行状态、运行机制、层次等诸方面。
国际政治行为体是构成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当代国际社会存在着两类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
国家在国际法上是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独立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体。国际法理论认为: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需具备 4要素:确定的领土、定居的人民、一定的 组织和完整的 。其中 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的较高权力,具有鲜明的权威性和完全的排他性。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使 ,进行制订和实行对外政策、处理国际事务、签订条约和协定、宣布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职能活动。当今世界上 170多个 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组织、 *党、民族解放组织、跨国公司乃至国际恐怖主义组织等。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各种影响较大的国际组织已达4000多个,其中 间的重要组织已超过 500个。非国家行为体由于为数众多,活动领域广泛,对国际关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不可缺少的、积极的参与者。由于它们的性质、宗旨、成员、组织形式的不同,非国家行为体常常发挥着国家难以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全球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调节国际冲突、促进国际合作、改善国际安全环境、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同 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具备 国家的某些特殊权利、义务,如领土、 等,在国际社会中居次要地位。
国际政治的实质是各种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核心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 国家和其他行为体各有其特定的利益。它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力图引导或影响国际形势的发展,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各种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或相悖的利益。共同利益和暂时的共同利益,可以构成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不同或相悖,则是引起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国家利益是影响、推动或制止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行为的基本动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威望和地位等。在不同类型的或相同类型的国家之间,彼此的国家利益经常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国家间利益的不协调是绝对的,协调一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就要求一国的外交政策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要协调同他国、本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利益关系。当代科技的进步,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各国和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变得日益重要,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当今国际社会,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动荡不安;广大发展我国家仍要为维护和捍卫本国利益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国家利益依然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国际政治的运行状态大致表现为三种基本状态:竞争、合作和冲突。
国际竞争是国际政治最基本、最普遍的运行状态。一国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必然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内同他国相互竞争、追赶、超越,从而使本国不断发展。当今国际社会竞争规模日益扩大,170多个 国家和大量的国际组织都投入了空前的全球性发展竞争。国际竞争促进了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加深了现存的国际经济、政治危机,有时可能转化为冲突和战争。
国际合作是指各种行为体之间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合作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合作的规模可分为双边性合作、区域性合作和全球性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和交流日益扩大,标志着全球性多边合作时代的开始。但各国地位、处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存在等,都大大阻碍了国际合作的进程。
国际冲突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因彼此利益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对立。各国都有特定的国家利益,任何 国家都不会放弃或忽视本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在国家消亡之前,国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冲突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国际冲突的烈度可分为 5个层次:
(1)语言象征性冲突,即尚未付诸实际行动的冲突,如美国在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问题上与其他国家的冲突;
(2)非对抗性矛盾引起的冲突,如美国和西欧之间的经济冲突;
(3)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冲突,如冷战时期的美苏冲突;
(4)国际危机,如1962年的古巴 危机;
(5)国际战争,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国际战争是较高层次的国际冲突。国际冲突的形式以军事冲突最为常见。在自由资本进入垄断阶段之前,世界上只有局部战争一种形式。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技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联系和竞争不断加强。国际冲突的加剧,在20世纪前半期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安全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国际矛盾更加复杂,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国际局势的日益缓和表明: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
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可分为自发性作用机制和控制性作用机制:
(1)自发性作用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种机制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当时国际社会的组织程度较低,国际行为大部分是单个国家作出的。虽然也存在某些对国际政治运行过程实施控制的行为,但其作用和范围很有限。因此国际政治的运行过程带有很大的混乱性、盲目性。
(2)控制性作用机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前的战争灾难之后,国际社会希望通过某种组织体制的安排,对国际生活实施管理。各种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应运而生。各种双边和多边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交往都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国际组织体制之内。各类国际组织各司其职,协调日常国际生活,使之正常运转,并努力抑制和防止直接使用武力的战争行为,维护国家之间以及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控制性作用机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国际政治的运行过程可以完全控制。在现实的国际生活中,不可控制的因素还大量存在,现存的国际组织体制也不能对所发生的一切有害于国际生活正常运转的事件进行绝对有效的控制。所以,非 冲突乃至某些战争行为是难以避免的。
国际政治的层次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
(1)微观层次,即以国际政治行为体为中心建立的双边和多边关系,这是国际交往中最普遍和常见的形式。双边关系如美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多边关系如美、欧、日三边关系等。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整个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变化对国际关系全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宏观层次,指各种行为体之间通过各种复杂关系连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即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体系建立、维持和变动的基础是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各成员在体系中的利益和地位是依据国际力量对比而确立的,它们的作用和影响不可能超越自身实际力量所能达到的程度。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缓慢过程,一种国际政治体系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体系中各成员的力量对比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当体系中各个成员,特别是主要成员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根本变化时,就会引起整个体系的变动。
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每个成员的特殊利益和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其自身的力量。一国为提高其国际地位,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争取有利的外部条件,必然竭力发展自己的实力,即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一国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基础,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工业能力、科技、军备、人口、文化、教育、民族特点、国民素质、社会凝聚力、组织管理能力、动员能力等要素,这是衡量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当今世界各国正在展开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发展概况国际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也将因国家的消亡而消失。国际政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阶级内容和特点。
古代国际政治在古代和中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国家间的交往一般局限在个别国家和局部地区之间。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处于低级阶段,空间跨度狭窄,时断时续,关系的交叉线比较简单。
近代国际政治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交通和通讯的飞跃进步,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国际贸易的范围由欧洲扩大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19世纪中叶,已初步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世界市场和全球性的国际政治体系。在这个时期的国际政治体系中,存在着 4类基本矛盾;资本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的矛盾、资本国家之间的矛盾、封建专制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被压迫民族与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其中,资本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的矛盾则占据主导地位。
18世纪以前,资产阶级革命只在个别国家取得胜利。当时资产阶级虽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但还没有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导力量,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仍拥有重大影响。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视法国革命如洪水猛兽,它们内外勾结,结成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盟。19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国、英国、普鲁士、奥地利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维也纳体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支配地位,形态上是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欧洲封建秩序、消灭法国大革命的 原则为目的。1848年,席卷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宣告维也纳体系瓦解。在此有利条件下,资本迅速完成了从手工业工场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并在新旧两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战胜了封建势力,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
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资本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一些后起的资本国家跳跃式地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国家,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资本各国之间的矛盾逐步成为国际政治体系中的突出矛盾。资本列强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进行了激烈斗争,对殖民地的争夺达到 ,到19世纪末,世界领土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争夺领土。德国在20世纪初工业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仅次于英国。它不仅追求建立欧洲霸权,还向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挑战。英德矛盾在世界范围内上升为主要矛盾。为此,英与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同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抗。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它们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现代国际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社会革命胜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帝国主义阵线开始瓦解,第一个主义国家的建立,打破了资本对世界政治的垄断,开始了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长期共处的局面。从此,主义国家同资本国家的相互关系,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开始成为推动国际政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社会的新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英、法、美、意、日等国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重新瓜分世界,确立了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占支配地位,非欧大国美、日第一次参与主宰世界事务,形态上依然是多极结构,目的在于维护战胜国既得利益的国际秩序。该体系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同战败国的矛盾,并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主义苏联的反对,极不稳定。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矛盾。 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列强共同宰割我国的局面被破坏,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见彩图)。
1933年德国建立 专政,撕毁凡尔赛和约,公开扩军,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英、法对德、意、日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 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召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奠定了新的国际政治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基础。美、苏两大国在欧洲和亚洲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来发展为两个德国。从此,欧洲一分为二,形成以苏、美为首东西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结构。双方互为主要对手,各自建立了针对对方的政治军事集团。斗争内容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而且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冷战。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基础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1)1949年我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美苏在我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粉碎了美国控制我国的阴谋,苏联也不得不在50年代中后期陆续放弃了在我国东北的特权,这是对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
(2)50~6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给美、苏两极体系以有力的冲击,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3)日本和西欧重新崛起,其经济以高于美国的速度迅猛发展,资本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经济中心。西欧和日本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增长。与此相对应,东欧国家对苏联的控制也日益不满,独立自主倾向也在发展。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日趋削弱,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局势发生剧变:德国重新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已经瓦解。
当代国际政治的特征和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是从两极向多极过渡。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明显加快,由美苏两极体系逐步演变为两极与多元并存的、多层次的、快速变动的网状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消失后,世界的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依然很严峻。国际上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已开始,世界进入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下述几方面。
多极化趋势加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存在,同时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发展我国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为争取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经济权益开展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几百年来以强权政治为基础的、大国支配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西欧、日本经济力量强大,同时政治独立性愈来愈强,开始成为国际政治中脱离美国控制的独立力量,但在重大问题上仍保持与美国的一致。国际政治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
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渐加强。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不断加强,经济的作用已不仅仅在于增加国民财富,促进社会繁荣,还日益成为一国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推行政治、军事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竞赛在今后国际力量的角逐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可能性加强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推动下,交通、通讯手段日新月异,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国际化。各国经济利益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同时,各国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激增、自然资源匮乏、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需要国家间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虽然各国间还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对立和斗争,但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将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协调与合作的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主题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三世界国家是维护和平的主要力量,许多发达国家也强烈要求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力量正在不断壮大。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的总体和平是可以维持的,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发展问题,主要是解决发展我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核心是变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繁荣与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20世纪末,国际政治的发展揭示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历史任务,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开展友好合作,彻底改变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共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繁荣。
参考文章
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主要流传在哪些地区?宗教对国际政治、经济有何影响?地理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经济百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玉涛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国际政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玉涛;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