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我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近似,但比戊戌**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背景
经济基础
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我国自然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同时土货大量出口,资本世界市场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我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经济成分、官僚资本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经济。
甲午中日战争使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战争直接破坏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日军侵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当地人民受到蹂躏、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损失惨重。
二是战后巨额赔款,迫使清进行三次政治大借款,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在我国人民的头上,列强控制了我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三是《马关条约》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后短短几年设厂930余家,分布在各行业,危害极大。此外,列强还争夺我国的筑路权、开矿权。四是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向我国大量倾销商品,年输入量仍在逐年增加。这使我国白银继续大量外流,穷了我国、富了列强,并在继续破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
政治斗争
戊戌**失败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八国联军大举入侵,慈禧携光绪及若干亲王大臣仓皇西逃,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28日重新回到北京,历时共511天,横跨庚子、辛丑年,官方史学美其名曰“庚子西狩”。当时的清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其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当时的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在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从内部敦促清实行新政;而且这股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坚持保守倾向的人越来越少了。统治集团内部舆论也倾向改革。有官员上奏“我国之制度……奉行日久,不能无弊”,“于是一切政令皆不能不变”;“愿自至以往,维新者当实事求是,守旧者毋至死不变,同心以谋富强”。
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政治斗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