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gguo Zichanjieji Geming
[外文]: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导致资本制度在英国确立的一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亦称英国内战或清 革命。这次革命对英国和整个欧洲都起了重大影响。一般把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革命前提16~17世纪初期,英国资本的发展已取得很大成就。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大增长,东部及西南部地区的地主贵族掀起圈地狂潮,把圈占的土地用以经营牧场和农场,或将其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出现了众多的资本农场(见圈地运动)。东部及西南部农村里的地主贵族多为与资本农业发生密切关系的新贵族,他们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相一致。革命前,呢绒生产遍及全国各城市及广大农村,有的采取分散的工场手工业形式,有的发展到集中的手工工场阶段,其产品行销国内外。在古老的行会手工业中也发展着资本关系,如羊毛加工业、炼铁业、造船业等都逐渐采取资本方式扩大经营。一些新崛起的冶金业、采煤业则完全是按资本方式经营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国内外商业日益兴隆。伦敦成为贸易和金融业的中心。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日益增长。
资本的发展,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受到诸如封建土地制度、行会制度、贸易独占制度以及各种苛捐杂税的压抑和束缚,从而引起了与资本发展有切身利益的各阶级的强烈反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清教教义作为斗争武器。16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清教运动,抨击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宣传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宗教观和宗教的、政治的组织形式,反对封建专制。
英国的封建专制政体,经过16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之后,到17世纪初,统治基础已经动摇。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1628年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 书”。次年查理一世就将议会解散,以后11年未再召集议会。17世纪30年代末发生了苏格兰人起义。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不得不于1640年4月13日召集议会。但因议员拒绝国王的要求,查理一世于5月5日又解散了议会。史称这届仅存三周的议会为“短期议会”(亦称短期国会)。查理一世的横暴引起群情愤激。同时苏格兰起义军大举进攻,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11月3日重开议会,它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称“长期议会”(亦称长期国会)。长期议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革命开始和第一次内战长期议会议员,就社会成分来说,上院全是贵族,下院 507个议员中,绝大多数也是贵族;其中有些是从事资本经营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出身的议员约70人,其中有些是专卖权的持有者,这使得有些议员在反对封建王党的斗争中常常动摇和妥协。
长期议会召开前后,伦敦市内及郊区的下层群众和许多郡的农民展开了广泛的反封建斗争。在群众运动的支持和推动下,议会从召开到1641年夏季之间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国王宠臣斯特拉福德伯爵T.温特沃思被处死;通过《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之解散;废除了星室法庭等暴政机构。但许多议员对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感到畏惧,不愿推动反封建斗争进一步向前发展。1641年夏,在讨论废除主教制的《根枝法》时,许多议员反对。1641年秋讨论《大 书》时,也引起激烈争论,之后仅以11票微弱多数通过。与此同时,议会却着手 农民起义。据不完全统计,1640~1643年,上院共受理了农民运动“主犯”246人。第1次内战爆发前夕,竟有255个议员公开拥护国王。1641年底,查理一世企图逮捕以J.皮姆为首的反对派领袖。伦敦市及郊区的帮工、学徒及附近白金汉、肯特郡的农民,则自动结队前来保卫议会,挫败了王党。查理一世无计可施,于1642年1月离开伦敦到英国北部。8月间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挑起了内战。
内战开始后,全国分成两个敌对阵营。王党所依靠的主要是经济落后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封建贵族。议会的社会支柱是资本较发达的东南部的资产阶级、新贵族、自耕农(见约曼)和城市平民。就双方力量对比看,议会占优势。但议会军的领导人埃赛克斯、曼彻斯特等人的态度不是很坚决的,时刻准备同国王妥协,以致在内战初期节节失利。在此期间,城乡下层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城市里出现了要求政治 、信仰自由的热潮。仅1645年全国就出版了 722种书刊。在伦敦出现了约80个不同的教派团体。农民斗争到处蔓延。仅反圈地的农民运动就至少发生了15起。有些地方的农民运动对议会的动摇妥协不满,就走上既反对封建王党,也反对国会,以保卫自己的“自由和财产”的道路。西南部各郡的“棒民”运动就是如此。军事斗争和城乡下层人民自发运动的高涨迫使议会在1645年通过《自抑法》改组军队。解除了原来一些军事领导人的职务,建立了主要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模范军”。由T.费尔法克斯和O.克伦威尔指挥。新模范军作战目的明确、革命热情很高、斗志旺盛、纪律严明。在1645年6月纳斯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6年6月攻克王党的大本营牛津。第 1次内战以议会的胜利而结束,国王也成了议会的阶下囚。
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第 1次内战结束后,议会实际上成为全国较高 机关。但议会里掌权的长老派反对革命进一步发展,并与国王谈判保留君主制,他们所实行的政策只有利于上层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1646年2 月24日议会通过法令,废除监 庭(亦译骑士领地制),解除贵族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被没收和扣押的王党分子的土地大都落到资产阶级、新贵族手里。而农民对地主所负担的封建义务却照旧未动,赋税仍不断增加。1647年2月议会又下令解散军队,而且不发欠饷,消息传出,军队哗然。克伦威尔等独立派高级军官彷徨观望,J.李尔本等平等派展开积极活动。在平等派影响下,士兵在 4月底选出了自己的代表──鼓动员,组成鼓动员委员会。克伦威尔为了保持对军队的控制,建立了全军会议,由军官代表和士兵代表共同组成。6月14日,全军会议发表《军队声明》,提出 在民的政治纲领。至此军队已成为与议会相对立的第 2个政治中心,8月6日军队开进伦敦,清洗了长期议会中的长老会派首要分子。随后,军队内部独立派高级军官与平等派之间的分歧迅速扩大。当年秋,双方分别拟订了改造国家 的纲领。独立派军官集团坚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平等派则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人民公约》,主张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取消上院,成立一院制的议会,按普选制原则选举新议会。为解决双方的分歧,1647年10月28日起在伦敦郊外普特尼召开了全军会议。双方围绕国家 形式和选举权问题,展开激烈辩论,未获结果,形成相持不下的对立局面。11月11日克伦威尔下令休会,然后利用11月15日在魏尔举行军事检阅的机会, 了平等派士兵的反抗。
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1648年春,南威尔士、肯特、埃塞克斯等地的王党 ,并与苏格兰军队勾结,挑起了第2次内战。当年7月,苏格兰军队应查理一世之邀,攻入英格兰。面对王党反扑的威胁,克伦威尔等高级军官已与平等派士兵重新联合,恢复了军队的团结,协力平定王党叛乱。1648年8月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击溃苏格兰军队,第2次内战胜利结束。第2次内战期间,长老会派乘机控制议会,并与保王d人相互策应,百般阻挠战争的顺利进行。内战结束后,1648年12月,军队第2次开进伦敦。12月6日普赖德上校带领军队占领了议会,将长老会派议员从议会清洗出去,余下议员约200余人,此后,长期议会就称为“残余议会”。长老会派统治垮台,确立了独立派的统治。这个议会决定设立审判查理一世的较高法庭。根据较高法庭判决,1649年1月30日将查理一世 斩。随后,议会又先后通过取消上院和废除君主制的决议。5月19日正式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和自由邦。
共和国时期共和国的领导权落入克伦威尔等高级军官手中。他们没有实现中、下层人民关于扩大选举权和社会经济改革的要求。1649年春,平等派领导人李尔本发表《揭露英国的新枷锁》,抨击共和国的当权者。并同时发动平等派士兵起义,但被 。同时,在许多郡还发生了掘土派运动。掘土派在萨里郡的圣乔治山以及其他地方占领公有地或荒地,进行垦殖。企图以此来实现土地公有,他们的领导人是G.温斯坦利。但掘土派找不到实现他们理想的现实力量。他们时而诉诸人的理智,时而寄希望于当权者。结果被 派军队驱散。
1649年8月,克伦威尔率军征讨爱尔兰, 自1641年以来爱尔兰反抗英国的起义。克伦威尔的军队残酷 当地人民,并将爱尔兰的 2/3左右的土地没收,这些土地大部落到伦敦大资产阶级和高级军官手中。少量土地分给士兵。在征讨爱尔兰的过程中,原来作为革命工具的军队,也蜕化变质了。同时,由于苏格兰已宣布查理一世之子查理·斯图亚特为国王,称查理二世(1649~1651,1660~1685在位),克伦威尔从1650年开始又征讨苏格兰。经过邓巴(1650年9月3日)、伍斯特(1651年9月3日)等战役,击败苏格兰(见彩图)。1652年将苏格兰合并于英国。英国为了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在1650和1651年两次颁布航海条例。在同荷兰的战争(1652~1654)中击败荷兰。为以后英国的海外扩张开辟了道路。1655年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占领了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牙买加岛。1658年又在欧洲西海岸摧毁西班牙军队,占领了具有“大陆的钥匙”之称的敦刻尔克。
护国公制1649年以后, 平等派和远征爱尔兰的胜利,克伦威尔的个人权势不断增长,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在军官集团和伦敦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解散了残余的长期议会,另组“小议会”(贝尔邦议会)。因其中部分激进的议员不断提出改革要求,小议会又被迫解散。接着,根据军官会议提出的 草案《施政文件》,克伦威尔于1653年12月16日被宣布为护国公。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1655年,克伦威尔进一步加强对国内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1个 ,各由一个独揽地方行政和军事大权的少将领导。1657年2月,议会向克伦威尔提出一个《恭顺的 和建议书》,拥戴克伦威尔当国王。克伦威尔虽未接受国王的称号,但接受了其他要求。护国公制实质上是半君主制的军事专政,共和国名存实亡。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革命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其子理查继位。高级军官不服他的领导,理查被迫于1659年5月初弃职。此后,在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阶级矛盾尖锐。大资产阶级、新贵族欲迎接查理·斯图亚特复辟。驻扎在苏格兰的G.蒙克将军率军回到伦敦,并与亡命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4月4日查理发表《布雷达宣言》,表示宣言发布后40天之内向国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参加者,可予宽大赦免;对于在革命期间发生的土地财产变动,予以保障。查理于1660年5月回到伦敦登位,即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登上王位后,一方面在经济上按照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行事,另一方面疯狂地推行政治上宗教上的反动政策,进行反攻倒算。甚至在对外政策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实行亲法政策,企图借助法国君主的力量以实现恢复专制统治。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其弟詹姆斯继位,即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变本加厉。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发动了1688年 叛变,废黜詹姆斯二世,迎接其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执政威廉到英国来,尊为英国女王及国王即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并确立了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新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见光荣革命)。
参考书目
刘祚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R.H.Parry,ed., The English Civil War and after, 1642~1658, Macmillan, London, 1976.
A. Fletcher, The Outbreak of the English Civil War,Edward Arnold, London,1981.
F.基佐著,W.哈兹利特英译,伍光建译:《一 ○年英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F.Guizot,English Translation by W.Hazlit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Revolution of 1640, from the Accession of Charles I to his Death, Davis Borger, London,1651.)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仲林静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仲林静;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