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巴列夫防线

[拼音]:Baliefu Fangxian

[外文]:Bar-Lev Line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为了长期占据埃及的西奈半岛,于1969~1971年春沿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的筑垒配系。以当时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长H.巴列夫的姓氏命名。按照巴列夫的作战指导思想,防线在埃及军队强渡运河时应起到阻滞作用,为以色列的装甲机动部队反击争取时间,同时也可作为向运河西岸进攻的出发基地。

防线自富阿德港以南的沼泽地至运河的苏伊士湾出口,全长约160公里,纵深约10公里。由主阵地和纵深阵地组成:

(1)主阵地直接配置在运河东岸的沙堤上,筑有30余个支撑点。支撑点之间的间隔多为3~5公里。支撑点的正面和纵深各约为200~300米。每个支撑点内包括有3~4个以交通壕相连通的地堡,以及指挥观察所、地下掩蔽部、坦克掩体和火炮掩体等,由1个加强步兵排驻守。抗力较大的工事能承受1000磅(约 454千克)航空 的直接命中。支撑点周围设置有防步兵和防坦克 场及铁丝网。各支撑点之间有道路相连,路侧每隔一定距离还构筑有坦克预备发射阵地。

(2)纵深阵地仅在交通要道上构筑了少量的支撑点、营连指挥所和炮兵阵地。运河东岸的沙堤,经改造后平均高达20米,在45°~65°的向河斜面上设置了多道蛇腹形铁丝网和 场,形成防线前沿的障碍地带。在希扎扬和马兹麦德两个支撑点附近的沙堤内,用混凝土构筑有燃料油库,并以管道通至运河,可在运河水面上构成火障碍物。

由于以色列军方对巴列夫防线作用的看法上存在分歧,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防线配置的守备兵力仍很薄弱,主阵地实际上只有16个支撑点投入战斗,而且支撑点之间的间隙有的达10公里,火力不能相互支援。埃及军队战前对强渡苏伊士运河和突破巴列夫防线作了周密准备,不到一昼夜时间,即完全突破了防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腾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巴列夫防线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腾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6742.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