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哲学的党性

[拼音]:zhexue de dangxing

[外文]:party character of philosophy

哲学的党派倾向,指任何哲学家、哲学派别无不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或阵营。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论断密切相关的。 和恩格斯首先提出这一原则,后来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尤其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写道:“较新的哲学象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这两个党派的斗争贯穿于全部哲学史。某些哲学体系中可能既有唯物主义因素也有唯心主义因素,某些哲学家的具体论点也可能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是任何哲学体系或论点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或凌架于两者之上;就其出发点和基本倾向来说,任何哲学都分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大党派、两大阵营,都有自己的党性。

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的党性归根结柢反映着对立的社会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任何哲学派别都同一定的阶级相联系,这样或那样地为特定的阶级服务。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先进阶级、集团、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则代表保守的阶级、集团、阶层的利益和要求。

唯心主义哲学的某些流派,特别是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些代表人物,热衷于宣扬“哲学无党性”的思想。他们或者否定把哲学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合理性,或者把自己的哲学说成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之外的“第三条路线”。他们企图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立场和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实质,而这恰恰是资产阶级哲学党性的表现。

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把党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立场。在 主义哲学体系中,党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两者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理论本身之中。它越是彻底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坚定地为无产阶级服务,就越能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同时,它越是深刻全面地反映现实,揭示客观真理,就越能体现无产阶级哲学的党性。

哲学的党性原则,为研究、理解哲学斗争的历史和现状,为批判唯心主义、发展 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指导方针。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 主义者始终如一地坚持唯物主义,毫不妥协地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并且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发展唯物主义哲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韵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哲学的党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韵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666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