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awen
现代散文中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它产生于“五四”时期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它是那些针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各种问题而写的文艺性短论的通称。一般具有短小精悍、活泼多样、反应迅速、褒贬鲜明等特点。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 4号设立“随感录”的栏目最早提倡和发表这类作品。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倡导者 、鲁迅、 、刘半农、钱玄同等,都是这个栏目积极的撰稿人。随后,许多杂志、报纸竞相仿效,一时蔚为风气,如《新生活》、《每周评论》、《新社会》、《觉悟》(上海《民国日报》副刊)等,均陆续开辟“随感录”专栏;此外,《晨报副刊》的“浪漫谈”和“杂感”、《星期评论》的“随便谈”、《星期日》的“批评”、《国民公报》的“寸铁”等栏目,以及《语丝》专门刊登这类文体的作品。杂文创作成就最辉煌的,是鲁迅。他自从在1918年《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随感录二十五》等文时起,直到1936年逝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杂文的写作,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把这一文体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使这一文体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位置。在鲁迅的影响和时代的推动下,有不少作者从事杂文的写作,如郭生、茅盾、 等,都发表过不少作品。30年代,还出现了唐弢、徐懋庸、徐诗荃、聂绀 、夏征农等以杂文著称的作家。他们都曾受到过鲁迅的指教或影响,又都能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申报·自由谈》、《太白》、《质文》、《鲁迅风》、《野草》等,是30、40年代以刊登杂文著称的报刊。30年代, 也写过一些非常出色的杂文。他还在深刻研究鲁迅杂文的基础上,对这一文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作用,作了如下评述:“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感情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 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杂感这种文体,将要因为鲁迅而变成文艺性的论文(阜利通—feuilleton)的代名词。自然,这不能够代替创作,然而它的特点是更直接的更迅速的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杂文也仍然是一种针砭时弊、评骘是非,既尖锐泼辣,又耐人咀嚼的文体。80年代又重新出现专门刊登杂文作品的报刊。
参考文章
杂文的由来文学
《鲁迅杂文精选》读后感3篇400、800、1000字读后感作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安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杂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安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