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huizi
指我国古代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的字。避君主的名字,据说始自秦代。秦始皇名嬴政,一名正,所以秦代称“正月”为“端月”。秦以后避讳成为惯例。汉高祖名刘邦,所以汉代人把“邦”改写为“國”;汉景帝名“啓”,就把“啓”改写为“開”。同见于史书和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汉代以后,避讳的要求渐严。梁武帝名萧衍,刘孝标注《世说新语》称晋代的王衍为王夷甫。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写书把“世”写作“”,或改写为“代”;“民”缺笔写作“”,或改写作“人”。避讳不仅要避当代皇帝的名字,而且要避皇帝的父祖的名字。如唐太宗的父亲名李渊,史书遇到“渊”字就改为“泉”,或改为“深”。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宋代人书中“敬”字改为“恭”,或改为“严”;同音的“镜”字改为“”,这又叫做“避嫌名”。宋代避讳,极为繁乱。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文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避讳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文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