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隋唐官印

[拼音]:Sui-Tang guanyin

[外文]:Official Seal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隋官印遗存甚少,今见仅“广纳府印”、“观阳县印”、“桑乾镇印” 3种。唐印遗存较多,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著录近20种,近年各地亦时有发现,标准品有甘肃藏族自治州牛头城出土的“蒲州之印”、新疆吉木萨尔县出土的“蒲类州之印”、新疆吐鲁番文书上钤印的“安西都护府之印”、“天山县之印”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书省之印”(见图)、“唐安县之印”也是唐印标准品。

隋唐是我国官印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主要特点是:

(1)官署印与职官印并行。官署印是指某官府衙门的公章,职官印是指某任官之官印。晋以前的官印多是职官印,官署印少见,今虽发现有钤于敦煌写经《杂阿毗昙心论》残卷上南朝南齐的“永兴郡印”,但当时这种印制并未普及,因而遗存的大量南北朝官印仍是职官印,至隋唐时才大量出现官署印并遗存下来,如隋“广纳府印”、唐“蒲州之印”。

(2)使用宝、印、记等印章名称。“宝”是唐皇帝御宝的称谓。自秦至隋皇帝印均称玺,唐武则天时始将“玺”改称“宝”。以后曾复称玺,至开元元年(713),帝印称“宝”遂成定制。“印”是县署一级以上的官印称谓。“记”、“朱记”名称始见于唐,县级僚属或相当于县僚属的低级机构和官吏的官印用此称。宝、印、记是唐官印的等级区别,此制为宋以后各朝所沿用。

(3)淘汰了秦汉以来沿用的方寸阴文官印印式,全部使用阳文大印。这时官印边长多在 5厘米上下,由于印大,已不宜于佩带,因而印纽形态也逐渐改变。这时官印先用环纽,它是从南北朝印的鼻纽演变而来的,隋官印环纽还基本保持了南北朝官印的鼻纽形态,至唐初,印纽纽体加高,跨度窄,孔长,形状已完全不同,唐后期,纽已无孔, 称橛纽。隋唐官印印文均与印体一同铸出,书体属小篆系统,但笔划圆转特甚,印面布局疏朗,每印均加细线边框,有时代风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瑾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隋唐官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瑾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515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