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照相分色

[拼音]:ZhaoXiang fense

[外文]:photographic colour separation

在一台制版照相机或制版放大机上,分别通过红、绿、蓝 3个原色的滤色片在感光片上曝光,将一张原稿分解成 3张阴图底片的过程。在用胶印或有些彩色凸版印刷时,还要加照一张印刷黑色用的底片。这些底片经适当加工后晒制3张或4张印版,分别用黄、品红、蓝、青色套印在一起即成为原稿的复制品。

人的眼睛所能看见的各种颜色都可由红(波长约600~ 700毫微米)、绿(波长约500~600毫微米)、蓝(波长约400~500毫微米)的3种原 光组成,这被称为三色原理。照相分色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的。在照相过程中,透过原稿或原稿反射的光经过红色滤色镜在感光片上曝光,即在感光片上记录下原稿上透过或反射的绿光、蓝光部分,这张感光片用来制作印刷青色油墨的印版。同样原理,通过绿色及蓝色滤色镜可以得到制作印刷品红及黄颜色油墨印版用的分色片。制作印刷黑色油墨的印版所用的分色片可以用黄颜色滤色镜或用绿、红、蓝滤色镜依次向同一感光片曝光制取,有时也可用白光在感光片上曝光制取。

照相凹印所用的照相分色方法,原理与胶印或彩色凸版相同,但是传统照相凹印制版时用连续调的分色片。

胶印及彩色凸印需要加网的照相分色有两种工艺方法: ①直接分色加网和间接分色加网。直接分色加网时,在感光片前要加上玻璃网屏或接触网屏,透过原稿或由原稿反射的光经过滤色镜、镜头、网屏后投射到感光片上,一次将原稿拍摄成尺寸符合版面设计要求的加网分色底片。制作每一色的分色底片时除了变换滤色片外还要变换网屏的角度,所得的分色片可直接制作印版或拷贝成阳图底片后再制作印版。其优点是所制出的产品清晰度较高。如果用阴图型制版,直接分色所得的阴图分色片即可用来制作印版,可以节约感光材料。缺点是由于分色片是已经加网的,因而在层次、色调方面不能作较大幅度的修整。

(2)间接分色加网是首先从原稿拍摄适当尺寸的连续调分色片,然后,再在制版照相机上放大或缩小到版式设计要求的尺寸并加网拍摄成加网阳图分色底片。由于从原稿拍摄的分色阴图片是连续调然后再拍摄成网点阳图的,这就容许有两次修整的机会。尤其是连续调阴图分色片的修整幅度可以更大些,这是它的较大优点。但由于滤色镜、感光材料及油墨都还存在着缺陷,因此用上述方法分色制版所印出的产品在色彩和层次上与原稿对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有艺术修养的高级技术工)对底片加以修整。另外,大量修整本身对产品质量也有影响。

为了节省修整的人工,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发展了蒙版技术。蒙版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899年。E.阿尔贝特获得了一个蒙版方法的专利,以改善 4色复制的质量。蒙版方法很多,简单地说,就是用一张带有图像的阴图或阳图底片重叠在分色所得的阴图分色片上,以改变曝光时通过图像中某些部位的光量,达到纠正色彩或层次误差的目的。这张带有图像的阴图或阳图底片是由 4个颜色分色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拷贝或反复拷贝得到的。蒙版的使用可以纠正油墨的色彩误差;纠正彩色正片透射原稿的色偏差;降低原稿的反差;作底色去除;制作正确的印黑色油墨印版所用的分色片;改善高光层次。正确地制作和使用蒙版可以使手工修整减少50%以上。

约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印刷厂普遍采用间接分色加网法。自从国产的多类制版感光材料试制成功并投产后,70年代开始推广直接分色加网制版方法,提高了效率和产品质量。80年代以来,不少印刷厂进口了电子分色机代替照相分色制版。但在没有电子分色机的印刷厂中,直接分色加网仍是主要的分色方法。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昆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照相分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昆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510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