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辽-西夏-金舞蹈

[拼音]:Liao-Xixia-Jin Wudao

[外文]:dance of Liao, Xixia and Jin dynasties

辽是10世纪发源于我国北方潢河和土河一带的契丹族建立的 。辽保留着很多原始的民族 俗和乐舞。

辽的许多祭祀仪式中保留着祭祀舞,如祭山仪。契丹族总是在其发祥地木叶山举行祭山仪。仪式是:中间植君树,前面植群树象征臣民,平行植两树为神门,祭祀的牺牲挂在君树上,先由巫在旁致辞,然后人们合着音乐绕树拜舞。在求雨的瑟瑟仪、祭日的拜日仪、祭火神的岁除仪等祭祀活动中都有舞蹈。这些舞蹈大多是由巫师来跳,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从单纯娱神发展为娱神也娱人。辽民间风俗每年过年时要聚会作乐,先让善歌舞的数人在前引导,男女群众跟随在后,反复唱和,旋转跳跃,名为“踏锤”,是一种近似于唐宋踏歌的自娱性舞蹈。据《辽史·乐志》记载,辽得到了后晋太常乐谱和乐工,这些乐谱乐工继承了唐代遗制,在辽称大乐,可考的大乐只有《景云》等4部乐舞:《景云》,8人;《庆云》,4人;《破阵》,4人;《承天》,4人(都是唐代宫廷乐舞)。大乐是在宫廷宴会(元会)时演出的。据《辽史·乐志》记载:“正月朔日朝贺,用宫悬雅乐;元会用大乐;曲破后用散乐;角牴终之。”辽宫廷宴会上的舞蹈,礼仪十分隆重,这是受后晋的影响。歌舞演出程式近似于北宋的宫廷队舞,有教坊致语、口号、赞(如“竹竿子”),节目终了,辽的赞语是“各好去!”宋代竹竿子则念:“相将好去!”这里有明显的交流印迹。在皇帝出巡的宴会上,也常常有歌舞,据《辽史·乐志》记载,天庆二年(1112)天祚帝耶律廷禧到混同江,在宴会上,各族酋长依次歌舞。五代契丹人胡瓌所绘《卓歇图》中,有一穿长袍长靴,扭动身躯即兴起舞的少数民族舞人,舞姿粗犷雄健,是比较典型的契丹舞蹈形象。

羌族长期生活、游牧在我国的西部高原地区,1038年羌族的一支党项羌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

西夏信奉原始的巫教,“厮”是专职的巫,以歌舞祭神驱鬼治病。伴奏乐器有鼓、琵琶、箜篌等。唐僖宗曾赐西夏拓跋思恭全部鼓吹,沟通羌汉文化,西夏宫廷中还有“番汉乐人院”专门机构。宋代戏曲也传入了西夏,西夏毅宗谅祚曾派使臣向北宋要伶官、工匠、戏剧服装和化妆品,甘肃武威现存唯一的西夏碑刻──天祐民安五年(1094)的《凉州护国寺盛应塔碑》,碑首左右侧有两舞伎。体态丰腴、健美,裸上身,戴宝石冠,身向左右侧倾,手持绸带,赤足,动作对称,舞姿豪放中又带妩媚。

金原为女真。战国时称肃慎,原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和黑龙江流域。女真族能歌善舞。宋宣和初年,女真民间歌舞“臻蓬蓬”传入汴梁。据《宣政杂录》载:“宣和初,收复燕山归朝,金民居京师,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为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声而效之者。”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位,曾掠汴梁,把宋的图籍、法器、仪杖带走,参照唐宋故典沿革,对礼乐进行审议。金宫廷雅乐有文武二舞。文舞名《保大定功之舞》,武舞名《万国来同之舞》。金的儿童舞很流行,如《伞舞》、《旗舞》、《腰鼓舞》等。河南焦作西冯封村金墓出土的砖雕,有舞伞童子,头扎双总角,上身穿开襟短袖小褂,下围短裙,腰系飘带,肩扛长伞一柄,吸左腿,右腿半屈,做高跃状,身向左倾。砖雕高31厘米,雕得栩栩如生。此外还有扛牌童子、击鼓童子、扛旗童子等,舞姿各不相同,可以想见这些儿童民间舞的风貌。此外在山西襄汾县永固公社南董金墓出土的散乐砖雕舞伎,头戴无角幞头,簪花,穿圆领长袍,系腰带,着连枝花镶边的长裙。左手抱肘于胸,右手弯曲,身向右倾。摆左胯,舞姿和至今流传在东北满族地区的腰铃舞极为相近,可见满族舞蹈还保留着金代舞蹈的传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思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辽-西夏-金舞蹈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思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5064.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