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eng Linong
湘剧女演员,工正旦。湖南长沙人。湘剧著名琴师彭菊生之女。自幼随父学戏,1942年至桂林,参加田汉领导的中兴湘剧团,进行抗日宣传,开始艺术生涯。早期曾得湘剧著名小生吴绍芝指点,以后又从老艺人萧全祥学戏。由于勤学苦练,艺事大进。 胜利后,在滨湖一带演出,颇负声誉。1949年9月,在长沙参加我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所属洞庭湘剧工作团(1953年改湖南省湘剧团)。曾主演《江汉渔歌》、《九件衣》等新剧,对湘剧艺术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徐绍清一起演出高腔《琵琶上路》(饰赵五娘),获表演二等奖。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扮演《双拜月》的王瑞兰获表演一等奖。1957年主演的湘剧高腔《拜月记》摄制成戏曲艺术影片。
彭俐侬以正旦见长,兼 做工旦。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诸家之长,融会到自己的表演之中。她嗓音清亮,吐字行腔,功底深厚,尤其在高腔演唱上,讲求韵味和传情,声情并茂,自成一派。如饰《琵琶记》中之赵五娘,在长达五、六十句无音乐伴奏的“放流”唱段中,情深意切,使人荡气回肠。她的表演细腻含蓄,刻画人物不落窠臼。她塑造的赵五娘、王瑞兰(《拜月记》)和柳迎春(《打雁回窑》)等形象,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同行和观众所赞赏。她演戏极为严肃认真,即使扮演次要角色,如《打猎回书》中的岳氏等,也要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新的创造,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她对于湘剧唱腔,既重视传统的继承,又勇于革新创造,在弹腔《断桥》中为白素贞的唱腔创造的“正南路三眼”,已在湘剧艺术团体中广泛流传。
彭俐侬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现在湖南省湘剧院担任主要演员的左大玢、陈爱珠等,都曾得到她的教导;近年更专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为湘剧艺术培养新的人材,作出了贡献。
彭俐侬于1956年加入我国 党。1958年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1959年起,当选为我国人民 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我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我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现任我国戏剧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任、湖南省艺术学校副校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乔可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彭俐侬(1930~ )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乔可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4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