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范仲淹为什么拒食同学的美食

范仲淹,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文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范仲淹他是真的做到了。范仲淹一生勤俭务实,自律程序相当高,在他幼年求学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可以证明他有多自律。
范仲淹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家,他也因此而改名为朱说。当时的朱家在当地也算是一富户,但范仲淹却对从来不奢靡浪费,对自己的生活要求特别严格。后来偶然的机会,他知道自己并不姓朱,而是姓范,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他收拾好细软,拜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
在书院学习的那些日子里,范仲淹生活极为拮据,每天就是白粥就咸菜填饱肚子。他的同学看着过意不去,就回家向自己做官的父亲说起这件事。这位官员听了以后,吩咐家里的厨子在给儿子做饭菜的时候多备了一份,让他带到书院送给范仲淹。

第二天,这位同学还想继续给范仲淹送饭菜的时候,却发现昨天送的饭菜他根本就没有吃,而且已经发霉变质了。同学非常生气,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范仲淹非常礼貌地回了一个礼,说:“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白粥咸菜的日子,如果尝了你的美食,我担心从此就吃不惯白粥咸菜了。”同学听完心中暗暗敬佩,觉得范仲淹真是一位严于律己的人。
范仲淹拒食同学的美食,我从中看到了自律,还看到了一个道理。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有一行僧人在修行,他们一路步行,途中拒绝了所有信徒群众的施舍,并且一再强调,他们的手不可以碰钱,所以不要再给他们钱了。他们修行的时候,化斋是随机性的,走到哪里需要化斋了,就化些简单的食物,从来不会在中途接受其他人的施舍。
这些僧人的表现让我敬佩,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施舍,对方都必须要接受。
有人觉得,你比我穷,你过得比我惨,我接济你是做好事,你拒绝我就是看不起我,甚至是故扮清高。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施舍,这并不是善。就像那些修行的苦行僧,有些觉得给他们一些钱,自己就可以积德,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施舍其实就是一种交易,所以僧人们会拒绝。
范仲淹不仅是思想境界高,他确实以身作则,做到了他想做的事,活出了他想要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乐在其中。就像孔子夸学生时的一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范仲淹为什么拒食同学的美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48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