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南北合套

[拼音]:nanbei hetao

戏曲音乐术语。按曲牌联套体的结构形式将南曲和北曲组成的套曲。杂剧与南戏形成初期,杂剧只用北曲,南戏只用南曲,二者不得混用。据《录鬼簿》载:“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曲,极为工巧。”沈和甫系元杂剧中期作家,上述《潇湘八景》系散曲,戏曲中最初用南北合套者,见于南戏《小孙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在《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全剧中使用了南北合套,构成旦、末对唱,进一步发挥了南北合套的艺术功能。至昆山腔兴起之后,南北合套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

构成合套中的南曲与北曲必须同一宫调(即同一调高);每个套曲又多以两个调式为主,如〔粉蝶儿〕合套以徵调式、角调式为主,〔醉花阴〕合套又以宫调式、羽调式为主。合套的形式有:

(1)由各不相重的北曲与南曲交替出现,如《潇湘八景》;

(2)在一套北曲里,反复插入同一南曲曲牌,如《小孙屠》是在北曲〔新水令〕套曲中反复插入南曲〔风入松〕;

(3)在一套北曲里,插入几支不同南曲曲牌,如《雷峰塔》的《水斗》,是在北曲〔醉花阴〕套曲中插入南曲〔画眉序〕、〔滴溜子〕、〔鲍老催〕等五支曲牌。在所有南北合套中,北曲始终占主要部分。

元朝统一我国,打破了南北隔绝百余年的局面,为南北合套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色彩缤纷的南北合套不仅促进了戏曲中曲牌联套体音乐的发展,也为艺术家突出人物性格、强化戏剧冲突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韵晓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南北合套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韵晓;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4564.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