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哥特式美术

[拼音]:Geteshi meishu

[外文]:Gothic art

欧洲中世纪后期的美术。它始于12世纪中叶,13世纪是发展的最重要时期,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而衰落。但在北欧地区,它仍延续到16世纪以后。

哥特式美术源于法国,很快遍及全欧洲。哥特式这一术语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首先提出,他们用典型的“蛮族”──哥特人的名称来称呼中世纪的尖拱建筑,揶揄它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在西方美术中,这一术语的贬义延续到18世纪。对哥特式美术的肯定始于18世纪40年代英国和法国的建筑理论中。随着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哥特式时代的艺术,发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它的研究也扩展到各个方面。从那时起,“哥特式”的外延,从特定的建筑扩展到同一风格的雕刻和绘画等。

建筑

大教堂建筑在哥特式美术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哥特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结构和新装饰体系的广泛应用为特征。交叉肋拱是两个在顶端成对角线相交的肋拱,它作为整个拱穹的骨架,把拱穹的压力集中传导到拱穹的四角。高扶壁是拱穹的主要支撑体,它作为墙壁的一部,从墙面突出来。飞扶壁被用于有侧廊的建筑中,这是一种连接在高扶壁上的拱桥结构,它跨越侧廊,将中殿拱穹的侧压力导至高扶壁。13世纪的许多法国教堂采用了2层、甚至3层的飞扶壁,以便更加合理地调整拱穹压力的作用点,进一步加固建筑。交叉拱、高扶壁和飞扶壁结构的发明,提供了支撑拱穹重量的新方法,减轻了它对墙壁的侧压力,使墙壁的厚度可大大减少。

哥特式大教堂,以轻盈灵巧、高耸挺拔的造型,与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建筑各部分的造型都表现出一种垂直上升的运动感,仿佛要摆脱地心引力,飞向天国。哥特式教堂采用巨大的花格窗和彩色玻璃镶嵌画,代替了墙壁,使整个建筑几乎成为一个透明体。这样,当阳光透过深暗的彩色玻璃窗投入教堂时,置身于教堂内部的人会获得一种崇高而神奇的审美感受。

早期法国哥特式建筑是1140年在叙热修道院长主持下兴建的圣德尼大教堂。这个教堂广泛采用交叉肋拱结构,其内部显得轻盈、优雅,教堂外部直升的线条、高耸的塔楼及其环绕四周的小尖塔,给人以同样的感受。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再现了圣德尼大教堂的主要特征。西面是教堂最宏伟的部分,这里所有的细节都统一在一个整体中,整个布局和谐、均衡,哥特式风格所追求的几何秩序和比例在这里获得了完美的表现。沙特尔大教堂是盛期哥特式的杰作。它的中殿连拱廊更高,更狭长,为了强调垂直线的连续,高扶壁上面又增加了连壁,整个建筑体系变得更轻盈,更挺拔,此时期哥特式在亚眠大教堂发展到顶点。对高度的追求成为主要目的,建筑的各部分都变得更加纤长,整个骨架结构达到了稳定的极限。13世纪下半叶,法国大教堂建筑的热潮逐渐减弱,建筑规模开始缩小,对 性的追求也为对细节的修饰所代替。这时的建筑已经预示着法国哥特式之后阶段“火焰式”时期的到来,但由于英法百年战争,这一阶段的发展被延续。14世纪,法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停滞阶段。成熟的火焰式建筑到15世纪初才出现。

英国哥特式建筑接受了法国的影响,但与法国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以方形后殿代替了半圆形后殿,以位于中殿一侧的大门代替西门作为主要入口;一些教堂以水平分割代替了垂直线上升运动的表现。英国哥特式的发展分 3个阶段:早期英国式时期(1150~1250),装饰风格时期(1250~1350),垂直式时期(1350~1600)。早期英国式时期代表作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中殿内部强调一系列水平分割结构,墙壁是一层层拱门和支柱。装饰风格时期的拱穹变得复杂起来,除对角交叉肋拱和横向肋拱外,又出现了辅加肋拱。辅加拱从柱头伸向脊拱,其形式仿佛一束浪花。垂直式时期,建筑内部可见一系列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拱穹顶的直线结构。它的肋拱结构更加复杂化,这类建筑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达到 。

在德国,罗马式传统持续得较晚,哥特式建筑直到13世纪中叶才出现。大厅式教堂是德国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圣伊丽莎白大教堂的大厅式唱诗席是这种风格的一例,它的宽敞的内部空间给人以开阔、流动的感觉。

在意大利,民族的审美理想、传统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了它的独特面貌。当法国哥特式强调动感,并把垂直上升运动推向极端时,意大利人则把建筑作为掌握空间的方法,发展了中心式组合建筑。低矮的平屋顶、狭小的窗户和宽阔的墙壁,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一般特征。佛罗伦萨大教堂是这种风格的一例。米兰大教堂代表了另一种哥特式,它那紧密排列的小尖塔充分表达了典型的哥特式精神。

世俗建筑在哥特式时期,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当时由于安全防卫的需要,各个城市都建立起以深沟环绕的城堡,皇家宫殿、市政厅、学院、同业公会楼宇和市场等建筑也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一般说来,这一时期的世俗建筑与宗教建筑有着同样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世俗建筑多变的类型及其社会的和经济的实用目的,它的发展脉络不够清晰。

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哥特式雕刻约产生于 1137~1140年,它的较高成就出现于 1220~1420年。早期雕刻立柱像是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雕像的面部表情有着僧侣式的冷漠和刻板。在其后的发展中,哥特式雕刻变得自由和丰富起来。雕刻家不再满足于公式化的制作,而开始观察和模仿自然,人体的自然比例、姿态获得了越来越准确而生动的表现。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美术史上从神学象征向自然描绘的转变出现在13世纪的哥特式美术中。圣母和圣婴立像是哥特式雕刻的基本图像之一。这类作品中的人物被赋予温和的人间情感,它们与罗马式雕刻中的骚动不宁的形象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盛期哥特式雕刻是 性的。它强调类型而非个性,表现集体的信仰而非个人的心灵。这种大教堂的艺术到13世纪末就已基本结束。其后的雕刻发展与建筑并行,具体表现为:崇高感为亲近感所代替, 性让位于绘画性和细节的描写。受当时的宗教运动影响,14世纪雕刻出现了表现献身精神和神秘冥想的题材,例如夸张地表现死亡恐怖与悲哀的圣母哀子像,即所谓比哀塔。14世纪的艺术倾向导致了15世纪初的国际哥特式风格,这种风格强调表现物象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并有着向优雅、灵巧发展的趋势。晚期哥特式雕刻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它的世俗性,开始用人间语言表现宗教题材,用艺术描写代替神学像。晚期哥特式雕刻创作逐渐脱离了教会的控制,转向同业公会和私人工场。

哥特式雕刻以教堂装饰石雕为主,此外还包括木雕、木刻。后一类作品主要有折叠祭坛、唱诗班席位和各种私人宗教仪式用的雕像。

早期法国哥特式雕刻代表作是沙特尔大教堂的西门侧柱雕像,雕刻尽管还显得僵硬、呆板,却已经开始向较为自然的表现发展,并且有了独立雕刻的意义。雕刻人体过于纤长,这主要是出于建筑的要求:雕刻要代替侧柱,并且与建筑的垂直线取得统一。亚眠大教堂西门的雕刻已经是成熟的哥特式作品。这里的人物造型不仅更加写实,还显得优美、典雅,一些大型雕像更有着高贵威严的风度。兰斯大教堂西门雕刻是哥特式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使访问圣母》主柱群像,人物的衣饰顺人体流动,既表现出人体的三度空间造型,又增加了人体的妩媚优雅,作品有着人类情感的真实流露。作于14世纪初的《巴黎圣女像》(巴黎圣母院藏),是另一种类型的雕刻,它虽不注重人体的写实造型,却仍以人间情感的表现取胜。雕刻中的小 不再是一个拘谨的小救世主,而是一个抚弄着母亲衣领的孩童。

英国哥特式雕刻在宗教改革和国内战争期间被毁,现存较多的只有墓室雕刻。伍斯特大教堂的《约翰王像》是这类雕刻的代表作。

法国哥特式风格于13世纪传入德国,它与当时仍盛行于德国的罗马式地方风格相结合,发展为德国哥特式。早期德国哥特式雕刻在瑙姆堡艺术家的作品中达到 ,其代表作有瑙姆堡大教堂唱诗席祭坛屏饰上的《 受难》和壁联上的《埃克哈特与乌塔像》。前者强调了体积感和戏剧性悲壮气氛,后者则以写实手法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14世纪盛行一种被称为祷告图私人宗教仪式雕刻,德国在这种雕刻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类雕刻多为木雕,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圣母哀子是其中最典型、最普遍的题材。

意大利哥特式雕刻于13世纪下半叶出现,以皮萨诺父子为代表。N.皮萨诺的雕刻标志着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发展,又有着浓厚的古典主义因素。比萨大教堂洗礼堂大理石讲坛雕刻是他的代表作品,这里《 诞生》中的圣母的面部和衣饰处理,都采用了古典雕刻的造型手法,整个形象仿佛是一位罗马主妇。N.皮萨诺之子G.皮萨诺代表了另一种风格。在他于14世纪初创作的比萨大教堂雕刻《 诞生》中,轻柔典雅的美,代替了对 性的追求。人物造型虽缺少他父亲那种结实的体块,但构图更富绘画性,更注重空间的表现。

绘画

哥特式绘画主要包括玻璃镶嵌画、插图画、壁画和镶板画。由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石头骨架结构和宽大的窗子,壁面被减少到较低限度,因此,壁画发展受到了限制。在北欧国家,大型壁画没有继罗马之后继续发展;而玻璃镶嵌画取代壁画成为主要绘画形式,并获得高度繁荣。玻璃镶嵌画由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小块玻璃片拼合、镶嵌而成。玻璃镶嵌画通常采用深暗而强烈的色彩,如以蓝色为背景,以墨绿、金黄为主调,以紫罗兰色为补色,以褐色和桃红表现肉体。玻璃镶嵌画的创作受到当时教堂雕刻的影响,二者有着同样的题材和同一类型的人物。它的黄金时代在1200~1250年间,在此之后,这种画的创作随建筑活动的减少而相应减少。

插图画的发展与玻璃镶嵌画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影响,并相继在哥特式绘画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哥特式插图画在13世纪中叶法英两国的手抄本书籍中获得最充分的表现。巴黎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插图画创作中心。这一时期的插图画创作,开始从修道院出场转到世俗艺术家手中,手抄本书籍的功能也从教堂陈列转变为供个人阅读欣赏。与这一转变相适应,书籍及插图画的尺寸缩小,新题材大量出现。哥特式插图画的特征之一是边缘画图案的发展,这种边缘画通常充满各种人物和动、植物的奇异组合,具有幽默、幻想和浪漫色彩。边缘画的题材包括神话、幻想、宗教故事和日常生活场景等。插图画的之后繁荣出现在15世纪的尼德兰。

在哥特式时期,壁画特别是大型壁画只在意大利才得以继续发展。意大利教堂从未向北欧教堂的垂直式骨架玻璃窗结构发展,它保留了允许壁画存在的大面积墙壁。镶板画和镶嵌画也在这里继续发展。中世纪意大利绘画的发展,建立在古典艺术传统基础之上,并始终与拜占庭艺术保持着密切联系。当玻璃镶嵌画在北欧国家的绘画中取得主导地位时,在意大利绘画中却是拜占庭的影响压倒了仍然留存着的罗马式因素。哥特式因素于13世纪开始渗入意大利绘画,并与新拜占庭风格相结合。这一时期,意大利绘画迸发出极大的创造力。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成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发端,并将对其后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意大利哥特式代表画家有锡耶纳画派的杜乔和S.马丁尼、佛罗伦萨画派的乔托。这些画家也经常被归入文艺复兴画家之列。

参考书目

Andrew Martindale, Gothic Art,Praeger Publishers, NewYork,1974.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泰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哥特式美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泰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443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