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拼音]:huobi gongji de neishengxing

[外文]:endogenous money supply

由美国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J.托宾

提出的一种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难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经济部门共同决定。

托宾认为,在现代竞争性的金融世界里,随着金融体系的日益发达及其内部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趋于同样化的发展道路,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兴起。这种货币金融新的发展趋势使得各种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上相互交叉,彼此融合,从而冲淡了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传统区别,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转向所有资产的供求,并以利率和资产收益结构、信用可得性取代货币量,作为连结货币金融体系及政策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其结果是,非银行部门的货币需求受其资产偏好制约,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都是同时满足借贷双方的资产偏好。其中,每一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都应恰好等于它支付给债权人的边际利率,这就使借贷双方的资产偏好在决定银行存款从而在整个货币供给方面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使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再存在“货币创造者”与“非货币创造者”的严格区分。这就是说,在竞争性金融世界里,随着金融体系的日益发达及其内部竞争加剧,随着公众可选择的资产持有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及其相互替代性的增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资产规模要受存款的资产偏好和银行的贷款、投资机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创造能力也会随其贷款融资活动的增加而提高。这样,就货币创造能力而言,它们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而公众资产偏好导致的资产结构又是实际经济活动经常调整变动的结果,这就使货币供给的变动往往是内生的。因此,在托宾的理论体系中,货币是内生货币,而不是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的外生货币,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当局、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部门在经济体系以内共同决定的,难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

托宾虽然力主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但他并不因此否认货币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他指出,商业银行的存在,即使它不受控制,也并不意味着通过强力货币供给所实行的货币控制对经济没有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的货币控制形同虚设。即使不受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和债务的增减完全能够抵消受控制的商业银行的货币资产强制性的反向变动,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仍然起作用。问题只是在于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降低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效果。

参考书目

J.Tobin,Essɑys in Economics,Volum I:Mɑcroeconomic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Amsterdam,1971.

陈端洁:《弗里德曼与托宾的货币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437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