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ngyangqiang
戏曲声腔。因兴起于池州府青阳县(今安徽省青阳县),故名,亦称池州调。依据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的记载,一般认为青阳腔是在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也有人据徐渭《南词叙录》所说余姚腔于嘉靖年间已流传在池州一带的记载,认为青阳腔曾吸收了余姚腔的成分,或径由余姚腔演变而来。
万历年间为青阳腔盛行时期。它继承了弋阳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与一唱众和的演唱特点,发展了弋阳腔的“滚调”,在唱法上也沿着平、低调发展,使高亢粗犷的弋阳腔趋向于柔和优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发展“滚调”是青阳腔的主要成就,它引起了传奇戏曲形式的重大变革。“滚调”包括散文体的“滚白”和韵文体的“滚唱”。青阳腔在运用“滚调”上,一种是在曲牌内插入滚唱或滚白,叫做“加滚”或“夹滚”;一种是在曲牌之外加唱大段的滚调,叫做“畅滚”。大段“畅滚”最有创造性。“滚调”演唱时,大多板急调促,字多腔少,以“流水板”的板式出现。“滚调”的运用,突破了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形式,增加了刻画戏剧人物和表现戏剧情绪的艺术手段,丰富了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同时,也促使传奇形式的文学体裁发生变化,在长短句的曲文中增加了三、五、七言的偶句或大段的类似说唱体的七字句唱词。这样,不仅对曲情可以“发扬尽善”,而且对曲意也做出解释、引伸和发挥,使之通俗化,易为劳动群众所接受,甚至取得“可令不识字人口授而得,故争相演 ”(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的效果。从《六十种曲》本《琵琶记·路途劳顿》中赵五娘的一段唱词,与《摘锦奇音》中的同段“加滚”唱词相对照,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唱)〔月云高〕路途多劳倦,行行甚时近?
未到洛阳城,盘缠多使尽。回首孤坟,空教奴望孤
影。(白)天哪!(唱)他那里谁偢睬?俺这里谁
投奔?正是西出阳关无故人,须信道家贫不是贫。
──《六十种曲》本
(唱)〔月儿高〕路途多劳顿,(滚)劳顿不
堪言,心中愁万千,回首望家乡,家乡渐渐远。(唱)
行行甚时近?(白)那日起程之际,蒙太公赐我盘费,
只说到京尽够用,谁知出路日久,费用甚多。(唱)
未到洛阳城,盘缠都使尽。(滚)离家一月余,行
来没了期,回首望孤坟,孤坟在那里?(唱)回首
望孤坟,(滚)只见青山不见坟,回头只见影随身,
(唱)空教奴望孤影。(白)夫!(唱)他那里不
偢睬,俺这里无投奔。(滚)只见往来人似蚁,不见
故乡人,(唱)正是西出阳关无故人。(滚)路远
甚艰难,水宿与风餐,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难。
(唱)须信家贫未是贫,果然路贫愁杀人!
──《摘锦奇音》本
“滚调”的发展又反转来促使青阳腔从弋阳腔的附庸地位,一跃而为独立的声腔剧种,得到广泛流传。它的流布地区也由皖南伸展到闽、广、湘、赣、鄂、蜀、晋、鲁等地,被誉为“天下时尚”的“新调”。这时期,也有不少收有青阳腔剧本的戏曲选本刊刻流行,如:《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摘锦奇音》、《大明春》、《乐府菁华》、《时调青昆》、《秋夜月》、《万曲合选》、《群音类选》等。由于“滚调”打破了曲牌联套音乐结构和长短句格文学体裁的传奇体制,就为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和整齐句格文学体裁的戏曲新形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滚调”本身也发展成为一种曲牌联套与板式变化相结合的新形式。在戏曲形式的演变发展中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我国成立后,在各地考查出一些与青阳腔有渊源关系的剧种,主要有湖北的清戏和麻城高腔,山西万荣百帝村的清戏,江西都昌、湖口的高腔,安徽岳西的高腔等。此外,也发现一些剧种曾受过它的影响。各地发现的青阳腔剧本(包括本戏和单出)约计44本,140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雅依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青阳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雅依;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