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乌孜别克族

[拼音]:wuzibiekezu

[外文]:Uzbek nationality

我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散居于新疆维 自治区,在伊宁、塔城、 等城市比较集中,其余散居各地城市。人口为12453人(1982)。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通用维 文。

族源及历史

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元史》作钦察),在乌孜别克汗(《元史》作“月即别”、“月祖伯”等)的统治下国势强盛,因此该国就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军民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5世纪时,金帐汗国瓦解,原来作为它的组成部分的白帐汗国逐步强大起来,占据着今西伯利亚西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居 要是各种不同来源的突厥──蒙古游牧民,他们都笼统地被称作乌孜别克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白帐汗国的一部分乌孜别克游牧民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区。先后占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塔什干等城市,推翻了帖木儿王朝,与当地使用突厥语、从事农业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中亚的乌孜别克人。

18世纪50年代时,清朝统一新疆,在西北地区与浩罕等汗国为邻,中亚乌孜别克人、特别是商人,来我国新疆的日益增多,当时被称为“安集延人”、“浩罕人”、“布哈拉人”等。起初,他们主要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城市活动,后来逐渐发展到南疆其他城市和北疆伊宁等地, 其中有些人就在当地定居下来。 19世纪60~70年代,英国扶植的浩罕国反动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时,也有一部分中亚乌孜别克人随着进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迁入新疆的中亚乌孜别克人为数也不少。

社会经济

我国乌孜别克族在19世纪中叶以前,以经营商业为主。开始主要是组成商队,赶着数以百计的骆驼、骡、马往来于新疆与中亚各地之间贩运,后来逐步开设店铺,小商小贩则在牧区、农村和城市之间经商。以经营出口贸易为主的乌孜别克商人,在不同程度上依仗或依附于外国资本,但大多数小商小贩由于 ,往往破产,沦为“洋行”及其附设的加工厂职工,有的则被迫改从农牧业生产。

乌孜别克族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莎车地区的手工业比较集中,其中大多数是丝织业。1949年前,有些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已具有资本萌芽。乌孜别克族女人刺绣的小花帽、衣边、床单、枕头等,制作精致,为人们所喜爱。此外,北疆的木垒、奇台、新源、尼勒克、特克斯等地有少数乌孜别克族居民从事牧业;塔城、伊宁等城市有些乌孜别克族居民兼营畜牧业;居于南疆的喀什、莎车、巴楚、阿克苏和北疆的伊宁等城市附近的少数乌孜别克族居民经营农业,主要从事同城市生活密切的水果、蔬菜生产。贫苦农民多受地主“伙种”形式的剥削。

乌孜别克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俄商和英商分别在北疆、南疆进行掠夺和剥削,乌孜别克族的小商小贩深受其害。百多年来,乌孜别克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积极参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和平解放新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活和风俗 惯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多是父子、兄弟分居,也有祖孙三代同居的。通婚的范围对同胞兄弟姐妹和不同辈份都有严格限制。有同维 族、塔塔尔族通婚的传统。婚姻由父母包办,要彩礼。过去女人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都很低下。丧葬按教规举行,通行土葬。

乌孜别克族的房屋有多种形式,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壁龛。木柱雕刻有各种图案。取暖多用壁炉,也有在室内挖坑置炉取暖的。服装以男女戴各式各样小花帽为特点。男子穿长袍,束三角形绣花腰带。女人穿连衣裙,宽大多褶,不系腰带。一般穿皮靴,外加浅帮套鞋。女人的绣花靴别致美观。饮食 惯与新疆其他信仰 教的民族一样,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喜食牛、 羊、 马肉及乳制品,一日三餐皆吃馕和奶茶。喜吃土豆炖肉及蜂蜜、糖浆。“那仁”是民族风味食物,多用以待客。

乌孜别克族人民能歌善舞。舞蹈优美轻快,以多变著称。乐器大都为弹拨乐器与打击乐器,其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琴具有特色。 “独他尔”、 “热瓦甫”、“坦布尔”和手鼓等,与维 族的基本相同。

乌孜别克族过去多信仰 教。 在喀什、 莎车、伊宁、奇台等地,建有较大的 寺。我国成立前,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压榨群众,农民要交纳收成的十分之一的“吾受尔”粮,牧民要交纳收入的四十分之一的“札卡提”税。

建国后的变化

我国成立以后,乌孜别克族享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在 改革、主义改造、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乌孜别克族人民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与积极性。由于人口少和居住分散,不适宜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但仍充分地享受着民 利。在历届 中,均有乌孜别克族代表1名。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中有乌孜别克族委员1名。 在新疆维 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乌孜别克族代表 3名。在第五届新疆维 自治区政协中有乌孜别克族委员 4名。乌孜别克族的民族干部迅速成长。由于大多数人居住在城市,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知识分子较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多,这是乌孜别克族在建国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乌孜别克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399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