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教育经济学

[拼音]:jiaoyu jingjixue

[外文]:educational economics

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之一。

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由来已久。教育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有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职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学校教育虽然与生产劳动过程分离,但手工劳动技艺的教育和训练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也含有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因此,我国和外国的一些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早就有过关于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但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过程依靠手工技艺和经验指导,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还不可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教育的经济效益更谈不到作出量的计算。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经济学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了近代,资本大工业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生产,教育日益成为改革生产技术和改善劳动力结构的基础 , 教育的经济效益表露得越来越明显。在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需要普及与提高教育,增加教育投资,为适应更新技术设备、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服务。教育对促进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的经济收益逐渐引起了重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论述教育的经济收益问题。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把人们受教育而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他还阐述了这样一种论点:“学 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其他经济学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主义的奠基人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从多方面揭示与论证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为以后的教育经济学奠定了科学基础。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学家С.Г.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专论,力求用 主义的观点研究教育的经济作用,设计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而后又通过运算的结果说明教育所创造的经济收益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这些成果的取得成为教育经济学由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开端。

在资本国家,教育经济学是按资本制度的需要,从专题论述向形成独立学科过渡的。1935年,美国的J.R.沃尔什发表了《人力的资本观》论文。1962年,英国经济学者J.维蔡开始以《教育经济学》为名编写专著。1959~1963年间,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连续发表了十多篇论著,用“人力资本”的观点,论述了用于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种费用,形成了不同于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在提高人的能力的各种费用(保健、教育、劳动力迁移费用等)中,用于教育的费用形成教育资本,教育投资,能使受教育的人和整个社会都增加收入,还用计量的方法设计出公式,计算各级教育的收益率。从而为西方的教育经济学奠定了形成学科的理论基础。

70年代末,我国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为适应新时期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始重视以 主义观点从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1979年4月,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把教育经济学的各项研究课题,纳入长期规划。我国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曾先后发表了很多教育经济学论文。1980年9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了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会,成立了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此后,该会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并编辑出版了《教育经济学论文集 》和《教育经济学概论》。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的主张各异,因而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不同,体系及其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的教育经济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应研究教育投资及其经济收益,论证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及教育投资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等问题,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书目

〔美〕西奥多·舒尔茨著, 曹延亭译,孙长顺校:《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2。

〔苏〕斯·尔·科斯坦扬主编,孙夏南、 刘伶、徐长瑞等译:《国民教育经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1。

〔英〕约·希恩著, 郑伊雍译:《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斌斌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教育经济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斌斌;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3949.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