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字戏

[拼音]:baizixi

戏曲剧种。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两县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谚语。它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两者除方言略有差异外,几乎相同,可见白字戏与正字戏、梨园戏和潮剧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明末白字戏已经流行。1925年10月,在我国 d人彭湃的领导下,艺人曾成立梨园工会,并作出改良戏剧的决议,编演了《彭素娥》等反封建反压迫的戏和宣传革命的歌谣。现有专业演出团体海丰白字剧团。传统剧目有200余种,文戏多,“全连戏”(整本戏)多。有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之分。主要剧目大锣戏有《英台连》(《同窗记》)、《高文举连》(《珍珠记》)、《教子连》(《三元记》)、《蒋兴哥连》(《珍珠衫》);小锣戏有《陈三连》(《荔镜记》)、《苏六娘》;民歌戏有《闹花灯》、《骑驴探亲》;反线戏有《剪月容》、《李唔直》;科白戏有《天门阵》、《双白燕》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白鹤寺》、《访友》等,并改编上演了《金菊花》等现代戏。

脚色行当分生、旦、占(贴)、末、婆、丑、净。唱腔曲调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与正字戏和潮剧颇多相同。有帮腔,一个角色唱曲时,其他角色可随意接唱。其拖腔和帮腔,末句必续以“嗳咿嗳”或“啰嗹哩嗹柳嗹”的有声无字拉腔。这种腔调来自南曲,后又吸收当地的“师公歌”、渔歌,使唱腔富有地方特色。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韵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字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韵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3160.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