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印度巴利语文学

[拼音]:yindu baliyu wenxue

巴利语是流行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佛教小乘上座部使用的经典语言。在佛教小乘和大乘所有的部派中,只有上座部保存了一套完整的经典。这一套经典,包括律、经、论三大部分,卷帙繁多。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带神话色彩的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和佛教教义,够得上叫作文学作品的为数不多。

《律部》主要条例是和尚和尼姑的清规戒佛陀徒弟所述佛陀的言论和事迹。这一部共包括五大部分:《长部》、《中部》、《杂部》、《增一部》和《小部》,大多数不能算是文学作品;但是在这些经典中包含着许多寓言、童话和小故事,它们都来自民间,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最值得重视的是《小部》,其中有许多独立的经典,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比如《法句经》、《无问自说》、《经集》、《上座僧伽陀》、《上座尼伽陀》、《本生经》等等。《法句经》有汉文译本,都是诗体,与巴利文大体相同。这个译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维祇难等翻译的,有些小诗,颇有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经集》中有一些文学作品。《上座僧伽陀》和《上座尼伽陀》,作者有名有姓,但不一定可靠。尼姑诗中,有的诉说自己本是 ;有的诉说三次嫁人,都被遗弃,不得已而出家;有的诉说自己整天推磨,挨丈夫的骂。这些诗篇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生经》文学价值较高。《论部》所收各经,几乎都是讨论烦琐哲学教条的,没有文学意味。

巴利文三藏以外有一些书,颇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比如《大史》、《岛史》,其中最著名的是《弥邻陀问经》,汉文译本叫作《那先比丘经》,不一定是从巴利文直接译过来的。这一部佛经叙述佛教和尚那先同国王弥兰谈话的内容。那先回答国王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富于文学意味的非常生动的比喻,这部经书被公认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巴利文三藏由斯里兰卡传至泰国、缅甸,没有固定的字母,僧伽陀字母、天城体、缅甸字母、泰文字母都使用。近百年来又使用拉丁字母。汉文只有少数几本根据日文译本转译的经典。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英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印度巴利语文学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英;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310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