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ahala yinan Feizhou jingji de zhimindihua
[外文]:colonization of the economy of Africa to the south ofSahar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西欧国家殖民侵略和统治下,沦为宗主国经济附庸的历史过程。
西欧列强侵略和瓜分非洲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环绕非洲西海岸探寻新航路的同时,首先侵入非洲。后来,荷、英、法、比、德、意等国相继入侵。西欧列强的殖民侵略史,大致可分三期:
(1)15世纪中叶至1815年为早期。殖民者以掠夺金银财宝、进行奴隶贸易为主。西非的“黄金海岸”、“ 海岸”,“奴隶海岸”、“胡椒海岸”等地名,即由此得来。他们在非洲沿海建立侵略据点、杀人越货、胡作非为,征兵征税征劳役,进行海盗式劫掠和诈骗贸易,发动侵略战争,特别是奴隶贸易前后长达 500年,运到美洲的黑人有1500万人。猎捕和贩卖奴隶,使非洲人口损失1~1.5亿人,使非洲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摧残。
(2)1815~1880年,是侵占非洲内陆的准备时期。这时期英、法、德、美等国的产业革命已经先后完成,急需在非洲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因此,殖民方式转变为占领土地、保存劳动力、开发资源、掠夺初级产品为主。西欧列强纷纷派遣传教士、探险者、考察队等,深入非洲内陆,进行殖民侦察活动。
(3)1881~1914年,是瓜分非洲时期。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1884年召开了十四国柏林会议,掀起了瓜分非洲的 。到1912年,96%的非洲领土已被侵略者占据,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尚保持政治形式上的独立而外,整个非洲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
西非经济的殖民地化在撒哈拉以南的西非,人口比较稠密,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已经出现了若干强大的部落联盟国家,普遍从事原始的锄耕农业和畜牧业,但还不知道铁犁牛耕,已经有了手工业和商业,并已使用铜器铁器。土地属各个部落氏族共有,部落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土地使用权。部落成员均享有人身自由,但须向国家缴纳军需税、商品交易税,以及占每户收获物1/10的贡物,并为酋长、祭司和氏族长老等人无偿耕作土地,或缴纳若干实物。除自由民外,社会上还有大量奴隶从事生产、家务和宫廷服役,但奴隶制一般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法家长制色彩。
殖民者入侵后,法国在西非实行直接统治,推行同化政策,废除西非原有的部落和国家组织,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委派官吏统治。英国则利用西非原来的国家机构和部落氏族组织、利用原来的国王、酋长和氏族首领,进行间接统治。
在经济上,英、法殖民者屡次夺占土地开办大种植园的企图,都因受到非洲人的 而失败。因之,西非土地关系基本未变,仍以小农经济的形式为最普遍。白人种植园为数极少,规模也不大。英、法对西非的殖民剥削方式,主要有:
(1)征兵征税征劳役。英国殖民 主要征间接税,直接税则由土著 征收。法属西非苛捐杂税较重。英、法殖民军队均征非洲青壮年当兵,由英人、法人任军官、严密控制。英、法都征调劳役,主要用于建筑和修路。
(2)强迫非洲人种植单一作物,与宗主国的工业品和粮食相交换。例如,尼日利亚种植棕榈、花生、棉花、可可。黄金海岸种植可可。塞内加尔种植花生。塞拉利昂、达荷美、 海岸和几内亚种植棕榈。花生、棕榈油、棕榈仁合占西非农产品总出口的2/3。西非粮食不能自给,越来越依赖于宗主国。英、法殖民者利用价格剪刀差进行剥削,利润率往往高达100~700%。
(3)开发掠夺矿产。西非蕴藏着丰富的锡、锰、煤、金矿等,均由非洲劳动力开采,源源输往宗主国。
(4)为了掠夺农矿产品,修建了从产地到沿海口岸的铁路。到1913年,法属西非有铁路1545英里,英属西非有铁路1405英里,德属多哥有铁路203英里。铁路修成后,西非原料出口激增,仅1900~1914年间,即增长3倍。
东非经济的殖民地化15世纪葡萄牙入侵东非前,东非沿海一带存在着比较繁荣和文化较高的僧祇诸城邦。它们垄断着东非内陆各地与印度洋沿岸的贸易,是东非强盛的商业国,是我国、印度、东南亚和非洲货物的一个巨大交换中心和转运(中近东和欧洲)中心。葡萄牙侵略者的烧杀洗劫,使许多繁荣城市化为废墟。自17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强盛的桑给巴尔苏丹国,驱逐了葡萄牙殖民势力,恢复了洲际贸易,国势中兴,1859年进出口总额约达137万英镑。1873年,桑给巴尔苏丹国沦为英国的半殖民地,1890年成为英国保护国。它在东非大陆的领土亦为英、德瓜分。从此,桑给巴尔变成了英国统治下的单一种植和出口丁香的殖民地国家。
乌干达在东非是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班图人国家,被侵占前大约已进入封建社会初期阶段,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军事强国。乌干达的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国王有权征用氏族公社土地,连同土地和居民封赐给大臣、贵族和各级官吏,作为俸禄或奖赏,但不许世袭。这些土地上的居民必须为封建主服劳役、纳地租,但有人身自由(除负债者外)。这类土地在全国仅占极小一部分。全国其他土地上则是氏族公社所有制,但土地已由族长掌管,并进行轻微剥削,土地只分给公社成员使用。社员一旦离开公社,则丧失份地及一切权利。乌干达的农、渔、牧业都较发达,冶铁、编织、木器制作、木雕艺术、造船均达到相当水平。内外贸易也较活跃。1894年沦为英国保护国后,英国殖民者先是实行土地转让和买卖自由,把全国耕地转变为私有财产,确认封建主和酋长们的土地所有权,从而破坏了氏族公社所有制和国王领有制,然后进行所谓“ ”,把约占全国土地一半还多的森林地和所谓无主“荒地”划作“王土”,即归英殖民 所有。其余土地,一小部分划作乌干达国王和王室私产,绝大部分分给各级官吏和氏族酋长,作为薪俸田和私田。于是国王、王室、官吏、酋长转变成为封建地主,而公社成员丧失土地,沦为佃农,很快形成了 1万名地主奴役20万农民的社会阶级结构。在生产上,英国把乌干达变成单一种植和出口棉花的殖民地。1913年,乌干达输出棉花25841包(每包400镑),占总出口的60%以上。咖啡亦为乌干达大宗出口品。英国1896年开始建筑乌干达铁路,以控制和掠夺整个英属东非殖民地,英在乌干达还征人丁税,实行强迫劳动制(成年人每人每年为殖民 劳动30天)。
肯尼亚地广人稀,社会发展水平较低。1894年沦为英国保护国,英在肯实行直接统治,掠夺土地,移民定居。1902年,英宣布肯尼亚一切土地均为“王土”,殖民 可以自由处置,有权把1000英亩以下的土地分期租让给白人移民,租期99年。1915年,租期延长为999年,租金每30年重订一次,实际等于由租入者长久经管。1911年,移民达3167人,大多为土地投机商。有的移民一次即获地10万英亩,有3家公司获地87万英亩,占的全是好地。土著非洲人则被赶到气候恶劣、土壤贫瘠的“土著保留地”中去。白人所占土地仅有1/10经营种植园,其余则抛荒或作牧场,土地浪费惊人。失去土地的非洲人逐渐沦为白人种植园的雇农,他们为了获得一小块土地糊口,每年至少要为白人地主服劳役180天。此外,英国还在肯尼亚征收高额茅屋税或人头税,强征劳役(居民每年服无偿劳役24天,服有偿劳役60天,还有修路及其他劳役)。
坦噶尼喀、卢旺达和布隆迪于1889年沦为德国殖民地,称为德属东非保护领。1895年,德国宣布坦噶尼喀一切土地均为“王土”,由殖民 自由支配。殖民 给非洲人划出175个“土著保留地”,面积约为756平方英里,而把较好的土地3115平方英里出租给欧洲移民。1914年,欧洲移民有5400多人,所占土地只有20%用于耕作,主要种植出口作物剑麻、咖啡和橡胶。1907年扑灭起义后,德国为了收买人心,稳定殖民统治,政策上有所转变。加强传教,建立了一大批学校,还筑成两条铁路干线。1912年,在德属各殖民地进出口总额中,东非已占1/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接管了坦噶尼喀,肆意搜刮,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中非经济的殖民地化非洲中部的刚果(今扎伊尔)1885年沦为比利时殖民地后,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885~1908年为第一阶段,其特点是实行残暴的“利奥波德制度”。由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个人直接统治,委派3000名欧洲人担任各级官吏实施行政管辖。利奥波德大规模夺占土地,派军队用恐怖手段向非洲人勒索自然产物,造成刚果人口大量减少。1885年,宣布刚果一切“空地”(包括未耕地、休耕地、无人居住地、森林等)均归国有,然后把这些国有地大量租让给一些大公司,这些大公司则必须给利奥波德 1/4的股份。有的公司获得了100多万公顷的土地。1896年,又划出11万多平方英里较好土地,作为利奥波德私产,称“王室地产”。10年内,利奥波德在这项地产中获得纯利7100万法郎。1891年,宣布一切“空地”上的物产,均归国家或大公司所有,在“空地”区域内的居民必须按规定的数量向国家或大公司无偿交纳 、橡胶等自然产物。交纳不够数的,则派军队下乡催逼勒索,施以种种极端残忍野蛮的肉刑,动辄烧杀全村,死者常以千计。人民纷纷逃亡或饿死,农村十室九空。据估计,刚果人口在1896~1905年10年间,从2500万至3000万锐减为1000万至1500万。刚果出口,则由1891年的280万法郎 和30万法郎橡胶,激增到1900年的 530万法郎 和3990万法郎橡胶。刚果人民还要为殖民 服兵役和劳役,为官吏和军队下乡无偿提供食宿、交通费用等。
(2)1909年以后为第二阶段,刚果由比利时国王私人殖民地转为 殖民地。比利时 自1908年底接管了刚果,废除了遭到国际舆论普遍谴责的“利奥波德制度”,开放了刚果与外国的自由贸易,殖民掠夺方式有所转变,开始出现了近代矿山和种植园,剥削方法由掠夺自然产物为主转变为掠夺农矿初级产品为主。矿产品在刚果总出口中占到 3/4。采矿以铜为主,次为钻石,再次为黄金和锡。1915年还发现了铀矿。连接矿区和刚果河的铁路也很快修通。农产品出口,以棕榈产品为主,次为可可、棉花、稻米等。各大公司在刚果获得了惊人的利润,股票价格飞涨。而刚果的人口,直到1919年仍然只有殖民者侵略前的一半。
南非经济的殖民地化自葡萄牙人B.迪亚斯(活动时期15世纪后期)1487年发现好望角后,直到1648年一艘荷兰船在好望角遇难,才有第一批欧洲人上岸居住。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来 3船移民,开始建立开普殖民地。但迄至1795年,这里只有荷兰移民1.6万至2万人,他们自称布尔人。19世纪初,英国乘荷兰衰落,侵占开普殖民地,迫使布尔人北迁,到19世纪末,整个南非和南、北罗得西亚为英、布占领,西南非为德国占领。1899~1902年,发生了争夺南非殖民霸权、重新分割殖民地的英布战争。结果英胜布败,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奥兰治、纳塔尔3个共和国均被英吞并,成为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的组成部分。
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在南非发现钻石矿和金矿以前,欧洲资本对南非兴趣不大。南非经济落后,发展缓慢。1869年仅出口羊毛 170万英镑。英国移民在南非主要搞土地投机。布尔人则是采用奴隶劳动的牧场主兼地主。
1867年在南非发现了大钻石矿。1886年又发现大金矿。欧洲资本和白人移民蜂涌而来,开始了殖民掠夺的新阶段。南非白人移民激增,1871年为28万人,19世纪末达到 100万人。后来成为英国垄断巨头和南非殖民首脑的C.J.罗得斯(1853~1902),于1871年移居南非,在80年代初组成德比尔斯采矿公司,从1888年起垄断了当时占世界钻石产量90%的南非钻石矿。1893年,他又组成世界钻石销售公司,实行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垄断。1903年和1906年,南非又先后开采了新发现的钻石矿。1913年,南非钻石产量达到516万克拉,价值1139万英镑,占世界的76%。罗得斯1889年又组织南非德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和几家欧洲资本垄断了南非金矿的开采。1910年,南非黄金产量占世界黄金产量的1/3。金矿区的约翰内斯堡很快发展成为南非第一大都市。南非其他采矿业,以煤为主,铜、铅、锌、铁虽已开采,但规模不大。
南非轻工业和农业不发达,粮食和日用品仰赖进口。1890年,南非只有 530个日用品小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轻工业有了较大发展。1920年,工厂增加到6890家,但仍不敷需要。农牧业出口物,有羊毛、皮革、蔗糖、玉米、鸵鸟羽等,均不占重要地位。
土地问题和种族压迫歧视,是南非殖民地经济的突出问题。1911年南非联邦人口为600万,其中白人占21%,班图人占68%,其余为科伊人、萨恩人、印度人等。全部土地中留给非洲人使用的仅占8.84%,约为1365万摩尔根(1摩尔根=0.855公顷=2.12英亩),这些土地大都缺水、贫瘠,或环境、气候恶劣,不适宜居住,平均每225英亩之中,才有1英亩可耕地。即使在这种土地上,非洲人每户平均占地也只有0.75英亩。而白人占有土地,却达1.1亿摩尔根,其中只有5%用于耕作,其余抛荒或进行粗放性放牧,往往一只羊即占地3摩尔根,一头牛占地 6摩尔根。非洲人仅靠土地无以为生,还要负担苛重的茅屋税或人丁税,遭受商人 者盘剥,多数沦为白人地主的劳役佃农,或去矿山充当契约劳工。非洲人除了在契约期间为白人矿山农牧场作工以外,不得离开“土著保留地”。从1913年起,南非法令禁止非洲人在“土著保留地”之外购买、租用或占有土地。非洲人还受“通行证法”限制,不得自由迁移流动。这些殖 义措施,使南非白人的矿山、农牧场获得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供应。种族压迫还反映在工业中,黑人工资大约只有白人工资的1/12左右。工伤事故赔偿费,非洲人较高为20个月工资,白人则为3年,而且许多技术工种,不让有色人种参与。
参考书目
杨人梗:《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同甫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同甫;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