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lateren
[外文]:Mar╣th╣, or Mahratt╣
印度主要民族。大部分居住在今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信奉印度教,操马拉特语。现有700~800万马拉特人。操马拉特语地区的居民为2700万。17世纪中叶以前,马拉特人先后受阿迈德纳伽尔和比贾普尔苏丹国家,以及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为反抗莫卧儿中央集权制、消除 教封建主对马哈拉施特拉的统治,马拉特封建主西瓦吉于1646年率众起义。1674年西瓦吉在赖加尔宣布成立独立的马拉特国家,定都浦那并自称为王,从而在政治上统一马拉特民族。由西瓦吉直接任命的首相(派施瓦)和7位大臣,除负责司法和宗教事务者外,都握有军权。文武官员的职务世袭制、军人采邑制和包税制被同时废除。实行募兵制的马拉特部队纪律严明、装备精良,开始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西瓦吉把由96个部族组成的马拉特国家逐渐建设成为行政效率较强的团结的军事国家。莫卧儿帝国一直没有放弃征服马拉特人的企图。马拉特人开展了一场反抗莫卧儿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持久的人民战争。同时,马拉特人也在自己用武力征服的地方不断加重征收附加税(什一税)和军事保护税(四一税)。这种掠夺性税收妨碍了马拉特人在印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在反抗莫卧儿 的斗争中,逐渐发展了封建大土地占有制。尽管马拉特国家军事力量较强,但缺少巩固的政治根基。因此,伴随着封建大土地占有制的发展,马拉特国家出现了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封建割据局面。从国王沙胡在位(1708~1749)时起,王权开始衰落,权力逐渐转入首相手中。首相巴吉·拉奥一世执政时(1720~1740)形成以首相和高级将领兼大封建主辛地亚、盖克瓦尔、霍尔卡尔和彭斯拉等几股势力为基础的马拉特联盟,取代统一的马拉特国家。18世纪中叶,马拉特联盟的势力达到顶峰,影响遍及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包括旁遮普、孟加拉、奥里萨等地在内的印度河恒河平原。马拉特人的崛起加速了莫卧儿统治的瓦解。
1761年,马拉特联军在反击阿富汗入侵的第3次帕尼巴特战役中惨败,导致马拉特军事实力削弱。首相领导地位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内部权力之争,使印度之后一支足以抗衡西方殖民入侵的力量遭到重创。1772年首相迈·拉奥去世后发生的权力纷争,为英国人乘虚而入提供了口实和机会。英国殖民者发动了3次马拉特战争(见英国征服印度的战争)。1818年,马拉特人彻底失败。首相职务被废除,其领地和纳尔巴达河流域的马拉特领土悉归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有。马拉特联盟的其他地区成为接受英国宗 的印度土邦。大部分马拉特封建主和高级将领则成为享有较大自 的土邦王公。1948~1949年,这些土邦全部加入印度共和国。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马拉特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