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和解

[拼音]:hejie

[外文]:compromise

民事诉讼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以解决双方的争执的活动。亦称和息。在我国,和解与调解不同,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者参加;调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众或者群众组织,也可能是人民 )主持下成立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团结互让的优良传统。在我国 党领导下的人民 十分关心群众的团结,无论在苏区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还是解放区,都一贯倡导用和解的办法解决争执,并预防争执的发生。我国成立后,更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提倡。可分为:

诉讼前的和解

指发生诉讼以前,双方当事人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解决双方的争执。这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依法处分自己民事实体权利的表现(见处分原则)。和解成立后,当事人所争执的权利即归确定,所抛弃的权利随即消失。和解一经成立,当事人不得任意反悔要求撤销。但是,和解所依据的文件,事后发现是伪造或涂改的;和解事件已为 判决所确定,而当事人于和解时不知情的;当事人对重要的争执有重大误解而达成协议的,当事人都可以要求撤销和解。

诉讼中的和解

是当事人在诉讼进行中互相协商,达成协议,解决双方的争执。这种和解不问诉讼程序进行如何,凡在 作出判决前,当事人都可进行。可以就整个诉讼标的达成协议,也可就诉讼上的个别问题达成协议。诉讼中的和解协议经 审查批准,当事人签名盖章,即发生效力,结束诉讼程序的全部或一部。结束全部程序的,即视为当事人撤销诉讼。《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还把自行和解作为当事人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该法第4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诉讼的任何阶段进行;第181条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还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西方许多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对和解也有所规定。可分为:

诉讼外的和解

法国1806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典》第127条规定,在诉讼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可以自动地或在法庭建议下进行和解。前者是诉讼外的和解,称为诺成契约,即有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就能成立的契约。

诉讼上的和解

即上述法典同条规定的在法庭建议下进行的和解。由法官主持,有时还可由法官代拟和解办法。

破产程序进行中的和解

是破产法上的法律行为,被看作了结债务的强制契约。有的国家规定为申请破产后的必经程序,不经和解,不得向 。有的国家规定为破产程序中必须进行的活动。这种和解也有两种:破产诉讼前的和解,是诉讼外的和解;破产程序中的和解,是诉讼上的和解。

参考文章

饲养母猪时应注意和解决的几项主要问题猪

双孢菇出菇障碍和解决方法食用菌

渔塘淤泥过多的危害和解决方式水产/渔业

自行和解的法律效力法律常识

侵权和解协议的法律性质法律常识

侵权和解协议对民事诉讼的影响法律常识

目前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和解决方案废水治理

自行和解的条件法律常识

仲裁和解的形式法律常识

和解疏泄法应用于哪种感冒?内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丁怡涵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和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丁怡涵;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243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