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都市空间结构理论

[拼音]:dushi kongjian jiegou lilun

[外文]:structural theory of urban space

应用古典人文区位学观点研究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观点和学说。20 世纪 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认为,都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都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和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都市的空间结构。伯吉斯首先提出了“同心圈理论”。随后美国学者C.H.霍伊特、C.哈里斯等人相继提出了“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都市空间结构理论。

同心圈理论

伯吉斯用古典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芝加哥城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同心圈理论。他认为,都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都市的发展呈放射状,由中心到边缘循一环一环的同心圈扩展。他把都市划分成5个环状的区域:

(1)第一环称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位于整个都市布局的中心,四通八达,扼全市之要津,土地寸土寸金,只有那些获利较多,用地节省的职能机构如银行、百货商店、剧院等在这里立足。

(2)中心商业区的外围为第二环,称为过渡区。贫民窟、仓库、工厂、住宅、舞厅、 和D场等都集中在这里,其居民往往是少数民族、新移民、流浪汉、歌妓和其他下层社会贫民。过渡区经常在变化,区内的建筑经常被拆除,让位给中心商业区。当居住在该区的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以后,亦随时迁出这一区域,由新来的移民替代。

(3)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区。与过渡区相比,这里的建筑差不多都是家庭式住宅,设备条件比过渡区要好一些。居民以低收入的工人和移民子女为主。

(4)第四环是高级住宅区。白领工人、职员和小商人多住在这里。区域内有高级公寓,有单家独户的住房。

(5)最外一环即第五环超出都市边界以外,称为往返区。社会的中、上阶层居民的郊区住宅座落在这里。住在这里的人大多数使用通勤票,他们在市中心工作,上下班往返于两地。(见图)

伯吉斯通过这个“理想的模型”对芝加哥城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首次分析,他在《城市发展:一项研究计划的导言》一文中指出,“不论芝加哥或是任何其他大都市,实际上都不会完全符合这一理想模式”。因为都市的发展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以前土地利用的情况,都市规划中的政治干预,盛行的运输形式等等,这样一些变量都会引起同心圈区域的变形。

扇形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这一理论。他认为,都市的发展不是循同心圈的路线,而是由市中心沿着交通路线发展,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其空间结构如下:

(1)中心商业区;

(2)轻工业和批发业区;

(3)低收入的住宅区,相当于过渡区或工人住宅区;

(4)普通住宅区,是中产阶级居住的地方;

(5)高级住宅区,是富有者居住的地方。(见图)

霍伊特研究都市发展时,搜集了大量地价和房租资料,提出了一种模型:高租和低租的居住区在都市占有不同位置,但并不一定按同心圈的方式排列。较高租金的地方是第五区,此外是属于低租或较低租的区域。他据此提出了几个假设:

(1)高租金地区多循建设完善的交通路线发展;

(2)高租金住宅区扩张的地区通常没有地形或人为的障碍,向高地或河边发展;

(3)高租金地区的发展通常向着精英居住的社区推进;

(4)高租金出租公寓通常出现于商业区附近;

(5)高租金地区的位置连接着中等租金地区。与同心圈理论相比,这种理论的特点是能够比较灵活地解释都市的空间结构。

多核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将都市的空间结构概括为:

(1)中心商业区;

(2)轻工业和批发业区;

(3)社会下层居民住宅区;

(4)中层阶级住宅区;

(5)上层阶级住宅区;

(6)重工业区;

(7)外缘商业区;

(8)郊区住宅区;

(9)工业郊区;

(10)通勤区。

他们指出,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不但一个都市的商业核心是多个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个核心的。这种都市空间结构多核心的形成有 4种因素:

(1)有些活动需要特殊的设施或资源;

(2)同样的活动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

(3)引起相互冲突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

(4)有些活动在金钱上无力与某些活动于同一地方争地盘,只能选择都市边际处进行活动。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使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向不同的中心点集结,不相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由此出现了同一都市的商业多核心、工业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现象。

上述三种都市空间结构理论代表了都市生态学的古典模式。这些理论都以相同的活动为基础,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住宅等区域的不同主要决定于土地的价值。这三种理论有两个共同的弱点:一是在强调经济因素对都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时,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二是在讨论不同活动,尤其是对立活动的隔离性时,有绝对化的倾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都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1942.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