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engshan yundong changjian jibing hegaoshanbing
登山运动常见疾病登山过程中一些容易发生的疾病,并非只见于山区,在平地亦有,但因在登山中多见,故称登山运动常见疾病。它包括冻伤、雪盲、日照性皮炎、口腔疱疹、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胃肠疾患、痔疮等。
高山冻伤在登山常见疾病中,冻伤发病率较高,尤多见于初次参加登山的运动员。新手缺乏防护的实际经验,加之初次登山时高山反应重一些,对防冻容易疏忽。高山冻伤与缺氧有明显关系。缺氧可引起人体体力、精神的衰退和全身尤其是肢体末梢的循环障碍,以致抗寒的能力大大下降。对缺氧适应不良者,冻伤发生率更高。高山冻伤与海拔高度也有关系。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风速愈大,冻伤发生率愈高。发生冻伤的部位以四肢和颜面为最多。高山冻伤可分为4度:1度病变在表皮,表现为红斑;2度侵及真皮,有水泡、肿胀;3度侵及皮下;4度侵及肌肉和骨骼,主要表现为坏死。1、2度者容易治愈; 3度者有可能治愈,亦可能损失部分组织;4 度者要损失冻伤的组织(需手术切除)。冻伤后应先在基地营作一段治疗,切忌过快地送至高温地区,否则患处组织容易溃烂、感染,预后较差。治疗方法:
(1)对没有起疱的部位进行 。
(2)在受冻肢体的向心端作普鲁卡因封闭。
(3)抽出水疱内液体。
(4)未破皮者外敷中药桑寄生膏。 ⑤尽早用热水(40℃左右)浸泡。 ⑥红外线理疗。
(7)4度冻伤初期采用保守疗法, 待分界线形成后切除坏死组织。在保守治疗中,应注意控制感染,改善局部循环,适时晚期手术治疗。
雪盲即日照性眼炎。高山上空气稀薄,太阳光的穿透阻挡少,加上山地冰雪的反射作用,因此日光的照射远较平地为烈。雪盲的主要病因是高山紫外线照射强烈,红外线的照射亦有一定作用。雪盲症状,初时似有异物颗粒摩擦,随后眼睛迅速发生严重的刺痛或灼痛,羞明、流泪、眼睑痉挛、视物不清,查体可见整个眼睛肿胀、球结膜明显充血,有粘液样分泌,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患者出现症状后应去暗处休息,戴防护眼镜,点可的松眼药水及0.5%潘托卡因, 止痛消炎。轻症者3~4小时即可恢复,重症者可持续5~7日。所遇病例均可完全恢复。但在急性期因疼痛畏光,睁不开眼睛,等于暂时失明,严重影响到在高山的活动能力。预防方法:在7000米以下的冰雪地带或烈日下行进,戴深色防护镜;在7000米以上高山,戴专门防御紫、红外线的高山眼镜。
日照性皮炎本病常发生于颜面及颈部等暴露部分。大多数日照性皮炎患者仅有局部皮肤发红发黑、脱屑的现象,无明显痛苦,不需治疗。部分对紫外线较为敏感的登山者,照射部位可出现红肿水疱,甚为疼痛,继之出现黑褐 素沉着,多在面颊部出现黑色晒斑。皮肤经反复照射,对日光的适应性可逐渐提高。治疗上主要是涂青霉素等消炎软膏,有疱疹者涂龙胆紫防止感染,局部的炎症数日即愈。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初到高山, 不可在烈日下长时间(半小时以上)赤身运动或劳动,曝晒时间只能逐步增加。在山地烈日下行进时,颜面等暴露部分应涂防晒膏,也可用白纱布自制面罩防晒。
口腔疱疹本病多见于口唇、鼻唇沟,其次为口腔内颊部,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其发病原因与紫外线照射、空气干燥及消化功能紊乱有关。本病常因患部有明显疼痛及肿胀而影响进食。治疗方法为外涂龙胆紫及消炎药膏。
上呼吸道感染本病包括鼻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气管炎等。致病原因与登山时呼吸的形式有关。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鼻式呼吸为主,而在登山活动中,由于缺氧而不得不张口呼吸,改为口式呼吸为主。这就使得寒冷干燥的空气在过于频繁的呼吸活动中破坏了上呼吸道的粘膜保护层,使之坏死脱落,有时就被病菌侵入而发炎。主要症状为喉痛及咳嗽,多为 性的干咳。这种干咳也经常在夜间发作而干扰睡眠,以致影响休息。单一咽喉炎和难以控制的干咳发病率较高,有时可高过90%。雾化吸入(加安息香酊)有一定效果。止咳药除 外,其余效果不大。有明显炎症,则用抗菌素。
鼻出血本病大多为下鼻甲黎氏区的小量出血,偶尔有后鼻道数百毫升的大量出血,主要与空气干燥有关。但由于缺氧引起的血压增高、红细胞过度增多、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亦是发病的因素。小量出血用药棉堵塞或滴血管收缩剂即可。后鼻道的大量出血,需用纱布压迫填塞。在高山脱水现象较严重,除注意补充水分外,可滴甘油等润滑剂,预防鼻道干裂。
胃肠疾患因缺氧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故腹泻、便秘均常发生,以前者多见。使用帮助消化的稀盐酸,胃蛋白酶等,有一定效果。此外应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腹部保暖。
痔疮在高山发生痔疮是常见的。在我国登山队的活动中差不多每次均有这种病例发生。英国1961年的登山科学考察队中曾普遍发生痔疮。这与高山的特殊环境条件有关。登山运动员在高山的帐篷生活中,经常限制在狭小的范围,睡觉在睡袋里,食物和饮料也大受限制,因此使得体内血流不畅。从病因学上看,缺氧和寒冷都会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加之血液浓缩,红细胞明显增多,红细胞压积增高,这样静脉血流在血管的某些环节,如 门附近的血管丛,容易形成郁血。此外,过度呼吸和负荷过重引起腹压增高以及经常便秘,这就使得痔疮在高山条件下成为一种多发的疾病。病情从轻度的少量出血,直至重度的嵌顿型痔性脱 ,发病较重时严重影响活动能力,甚至不能行走。除了应在登山前对隐性的轻症进行早期治疗外,在登山活动中,即使由于天气恶劣被困居在帐篷之内,仍要尽可能地做些体操活动,以畅舒体内的血流。
高山病高山病是指人体对高山低氧环境适应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也称之为高山适应不全症。高山病主要由低氧条件引起,缺氧与低温、低湿、日光强辐射、高空风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对人体构成综合性影响。在高山地区,登山上升过快或幅度过大、疲劳、饥饿、饮酒、精神紧张以及许多全身性的急、慢性疾病等,凡能引起人体机能下降者,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或加重。多数意见认为,高山病可分为高山反应、高山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山高血压、高山红细胞增多症、高山心脏病、慢性高山病混合型等 7种。其中高山肺水肿、高山昏迷为急性;高山红细胞增多症和慢性高山病混合型为慢性;其余 3型,急性、慢性均有。
高山反应未经适应的人急速进入山区,或在山区到达较高的高度,即可能发病。发病的登山高度从海拔4000 米左右起,常有头痛、 头昏、心慌、气短、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在进入山区几天内出现。 在海拔5000~6000米的高度以下,一般经1周左右即可适应而自愈。
高山肺水肿急速进入高山或过度劳累而发病,严寒、感冒、饮酒也可诱发。病情特征有胸闷、气促、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痰,痰量较多,口唇、指甲、颜面发绀或面色苍白,伴有浮肿、烦躁不安,两肺有湿罗音或并有喘鸣,心率较快。本病发病急,恶化快,死亡率高,在高山病诸型中,其危急性占首位,处理不当可在1~2天内死亡。发病后应给氧,静脉注射氨茶碱加葡萄糖及强心利尿药,必要时可肌肉注射 ,并尽可能降低所处高度,下撤至脱离危险前,应持续供氧。
高山昏迷多发生于急速登至6000米以上,或过度疲劳时。脑组织对氧的需要量很高,人脑约为全身体重的2%,而其血液需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6,氧消耗占全身耗氧量的20%,所以脑组织对缺氧特别敏感。当人处于海拔4000米轻度缺氧时,表现为情绪高涨,容易激动,有欣 ,象轻度喝醉了酒的人那样好说好动。当到达海拔6000~7000米以上,在中度缺氧至重度缺氧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分析判断记忆等能力会有所减弱,容易困乏思睡。个别人到海拔8000米以上,甚至出现幻觉。严重缺氧还可损伤血管壁及脑屏障,使之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引起细胞间质水肿及脑细胞内钠、水增多,致使脑血液循环受到障碍而出现脑水肿。所以脑组织在严重缺氧时可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睡以至昏迷。严重昏迷者,多并发脑出血以致危及生命。本病发病前多有剧烈头痛、心慌,随后发展为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之后进入神志不清。本病虽重,但神志不清的前后过程较长,应抓紧时间降低所处高度、吸氧、注入甘露醇及利尿剂等,以减轻脑水肿和给予中枢 。
高山高血压人们进入高山地区,机体对缺氧环境产生反应,血压往往发生一些改变。在这些改变中,多出现血压升高现象。进山后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者,常有头昏、眼花、失眠等。经降压治疗或适应后,血压不降者,不宜登高。
高山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超过 6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超过18.5克%,并伴有相应症状、体征者为本症。在登山运动员中曾见到红细胞高达 800万,血红蛋白高达23克者,但绝大多数人并无不适感。如有明显发绀、倦怠,应下撤。有效的治疗是放血数百毫升,再输入适量生理盐水,以利血流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高山心脏病本病多呈慢性过程,开始常表现为高山反应症状,逐渐发生持续性的心慌、气促、紫绀、浮肿等。缺氧严重失调时,可累及心肌受损、心功能改变以至心脏肥大扩张。经检查,可查得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症候群或明显的心肌缺氧症候群。对本病患者要降低所处的高度,卧床休息,静脉注射氨茶碱及其他强心药物。
慢性高山病混合型是指高山红细胞增多症、高山高血压、慢性高山心脏病 3型中有 2型以上混合存在者。针对其中某型较突出者先予治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依林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登山运动常见疾病和高山病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依林;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