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摆手舞

[拼音]:baishouwu

[外文]:hand-shaking dance

我国土家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省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以及湖北、四川等省土家族聚居区。这是一种群众性集体舞蹈,多于春节期间在土王庙前举行。土王庙也称摆手堂,是土家族供奉祖先的祠堂。早在唐代就已流行摆手舞,龙山县遗存的清代石碑,追述了唐五代时期的摆手舞:“男女齐集神堂,击鼓歌舞,名曰摆手□(缺一字),为神之欢也,盖亦乡人傩之意也。”土家语称摆手舞为“社日巴”,意为“敬神跳”,当与祭祀祖先有关,后来人们也为庆贺丰收、祈求村寨兴旺、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跳,逐代相传,延为传统的风俗活动。

摆手舞按规模大小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每隔3~5年在几个县交界的地方举行一次,有上万人参加,历时7~8天。舞蹈中包括一些较复杂的军事动作和狩猎动作,舞者手持武器棍棒,摆出特定的阵式。小摆手基本以一个村寨为单位活动,以简单的农事动作为主。摆手舞队形大都成环形,人多时围成多层圆圈,由 1人领舞,男女老少皆可参加。其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每向前走 3步,两手随脚各摆一次为单摆;每走3步,原地转半圈,双手交叉摆动一次为双摆;而回旋摆则为先向圆圈队形的一个方向摆,再返回向另一方向摆。有时舞蹈中还模拟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动作以及一些动物的形态。这些动作的组合及变化,全在于舞者的即兴发挥和创造。摆手舞风格粗犷、朴实而又有风趣,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节奏明快。每套锣鼓点都有曲牌,如“套摆”、“雀跃”、“踏浪”、“乐太平”等。

历史上,土家族群众在举行大摆手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会场中央竖大旗、挂大灯,堂前设祭案,供奉各种野兽、飞禽,仪式开始,巫师念唱,杀猪宰羊,名曰享祀。各村寨的队伍打着龙凤大旗,吹着牛角、号筒走进摆手舞场。男的身披五彩锦被,模仿古代武士,手执刀枪棍棒,称甲士;女的手持白色织花手帕,提各式彩灯,浩浩荡荡入场。甲士相会时鸣 、放爆竹,相互表示敬意。古代摆手仪式都在摆手堂进行,男的在正堂,气氛庄严;女的在二堂,气氛活泼。我国成立后,土家族群众在继承摆手舞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生活内容,并改在广场上进行,还往往和其他文娱活动交织在一起进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摆手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090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