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婺剧

[拼音]:wuju

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建德、淳安等县,以及江西东北部。明代末叶,这一带就已盛行高腔和昆腔。清乾隆前后又相继流入乱弹、徽戏以及滩簧、时调。这些剧种和声腔长期在这一带同班演出,相互影响,在表演艺术上渐趋接近,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始改称为婺剧。

婺剧中的高腔分西安、西吴、侯阳 3种。西安高腔流行于衢州一带,因衢州古称西安县而得名。这种高腔,源出弋阳腔,以鼓为节,有帮腔,但在发展中已加入笛子(艺人叫“横风”)伴奏,有时亦出现简单的过门。唱腔高昂但略低于原弋阳腔,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明代四平腔的遗响。主要剧目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西吴高腔,流行于金华一带,因数次在金华北乡的西吴村开设科班传艺而得名。有帮腔,以笛和提琴(一种大型的椰壳板胡)伴奏,其唱腔较西安高腔婉转流畅,据说自安徽传入,与徽、池调有渊源关系。主要剧目有《白兔记》、《白鹦哥》等。侯阳高腔,流行于东阳、义乌一带,以大鼓和大、小锣为节,笛伴奏,无过门,有帮腔,唱腔比其他两种高腔粗犷喧噪。主要剧目有:《古城会》、《全鹿台》、《访白袍》等,可能是义乌腔的遗音。

婺剧中的昆腔是昆腔流传在金华地区的一个支派,又称“草昆”,唱功不如苏州昆腔严谨文雅,表演粗犷。剧目以武戏为主,如《倒精忠》、《翻天印》、《取金刀》、《金棋盘》、《火焰山》、《九曲珠》、《通天河》、《飞龙传》等。文戏多演折子戏,如《相梁刺梁》(《渔家乐》)、《写本斩杨》、(《鸣凤记》)、《梳妆跪池》(《狮吼记》)等。

婺剧中的乱弹原称浦江乱弹,流行于浦江、昌化、建德、桐庐一带。源于安徽,经天目溪传入。曲调以“三五七”、“二凡”、“芦花调”为主。“三五七”因上句以三字五字,下句以七字组成故名。它是一种由曲牌向板式变化体过渡时期的唱腔,属早期吹腔。其曲调变化是以板式唱腔“三五七”为主,插入各种曲牌形式的乱弹腔,如:〔小桃红〕转三五七,〔梧桐雨〕转三五七,三五七转〔落山虎〕等。“二凡”据说源于西秦腔,经安徽与“三五七”合流后传入。唱时以枣木梆击节。在一出戏中往往抒情时唱“三五七”,激昂处则唱“二凡”。两者均用笛或小唢呐和板胡伴奏。“芦花调”属吹腔,因吹腔又称芦花梆子故名。它与“三五七”的不同处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板式变化体制,其唱腔是靠各种板式的变换加以丰富,如顶头板、游板、叠板等。婺剧乱弹中曲调唱腔变化最为丰富的戏,称之为乱弹尖,乱弹尖的剧目主要有:《芦花》、《醉酒》、《樱桃》、《访友》、《出塞》、《踢球》等。乱弹的剧目,多以家庭纠葛为主要内容,如《碧玉簪》、《药茶》、《玉蜻蜓》等。

婺剧中的徽戏,一路从徽州(今安徽歙县一带)经新安江传入金华;另一路则从婺源经开化传至衢州。这一带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过去交通十分不便,所以至今基本上保存了徽戏的原貌。它的曲调主要有二簧、西皮、芦花(吹腔)和拨子。二簧有老二簧、二簧、反二簧、小二簧四种,西皮有西皮、反西皮、花西皮三种。拨子只唱老拨子,与芦花调合称为“徽乱”(徽班乱弹)。徽戏的乐器以笛和唢呐为主,所以乐队的主要演奏者称为正吹。后来二簧和西皮虽以科胡(形似京胡,木杆、琴筒内直径只有二指)伴奏,但仍在乐器制作和演奏技术上模仿唢呐。徽戏剧目有72大本,其主要的称“三亭四阁”,即《荣乐亭》、《万寿亭》、《感恩亭》、《龙凤阁》、《九龙阁》、《回龙阁》、《沉香阁》。

婺剧的滩簧与苏滩有渊源关系,剧目有《僧尼会》、《断桥》、《芦林会》等,多为小戏。滩簧初为说唱形式,后来吸收地方音乐,不断丰富,搬上舞台。婺剧的时调是各个时期时行小戏的统称。如属目连戏的《王婆骂鸡》,属南罗的《李大打更》,属油(后)滩的《卖草囤》,属地方小调的《走广东》、《卖花线》等。

婺剧班社按其所唱声腔的类别,有三合班、两合半、乱弹班和徽班等组织形式。三合班,必须能演唱高腔、昆腔、乱弹各18本。唱西安高腔的称衢州三合,常以“文锦”二字作班名;唱西吴高腔的称金华三合,常以“品玉”作班名;唱侯阳高腔的称东阳三合,常以“紫云”作班名。两合半,由三合班演变而来。因除演唱昆腔、乱弹外,无高腔,而代之以徽戏,人们认为徽戏不及高腔古老,而且18本才算一合,它只会演 7本徽戏,故算半合,称为两合半班。乱弹班,又叫浦江班,要能演36本乱弹“本工戏”才能称班。其中部分曲调为赣剧吸收,被称为“浙调”和“浦江调”。徽班,又叫金华班,必须能演72本徽戏,并兼演滩簧、时调等小戏。现有12个婺剧团,其中原为徽班底子的7个,乱弹班 2个,三合班2个,两合半班1个。“西安”和“西吴”的两种高腔,已绝响多年。1950年请回仅存的老艺人江和义,并办了高腔学员班,才得以恢复。婺剧名演员有周越先、徐汝英、郑兰香、徐东福、徐锡贵、王金龙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送米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以及小戏《断桥》、《对课》、《米敲窗》、《出塞》等。

婺剧不仅保留了四平腔、义乌腔等许多古老声腔的遗音,而且较多地保存了徽戏的传统剧目和腔调。它的表演格调粗犷,动作强烈,但在细节处理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却又相当工细,善于运用特技和夸张的艺术手段,多在手腕和手指上下功夫,不同于京、昆等剧种而别具一格。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中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婺剧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中;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0828.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