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 Zhiyuan
元代杂剧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散曲作家张可久作〔双调·庆东原〕,称马致远为先辈。张可久生于1270年左右。马致远的生年当在1250年左右。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马致远作有〔中吕·粉蝶儿〕“至治华夷”套曲,但1324年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序》时则已去世。他的卒年当在1321~1324之间。马致远早年也曾追求功名,但未找到出路,约在大德年间,出任江浙行省务官。在杭州时与散曲作家卢挚(疏斋)唱和。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创作,负有盛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两剧至迟在至元末年即已传唱。元成宗元贞年间,他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以及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合撰《开坛阐教黄粱梦》。所作杂剧15种,今存7种,除上述3剧外,还有《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搏高卧》 4种及《刘阮误入桃源洞》第4折残曲。马致远又是著名的散曲作家,现存辑本《东篱乐府》1卷,计收小令104首,套数17套。据明吕天成《曲品》及清张大复《寒山堂新订九宫十三摄南曲谱》等叔记载,他还著有南戏《牧羊记》,与人合撰《风流李勉三负心记》、《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以上两剧失传),是否可靠尚待考订。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如《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是谱成乐曲歌辞的代表,笔记小说《西京杂记》(晋葛洪撰,一作汉刘歆撰)中的《王昭君》也很有影响;后世吟咏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这些作品大都流 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王昭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曾不断被增饰,并逐渐成为民间说唱文艺的题材。敦煌《王昭君变文》是唐代作品,前部残缺,后文表现了王昭君思乡的郁郁心情,虽然单于对她百般体贴,也未能取得她的欢心,终因愁病身亡。宋代歌舞曲传踏中也有谱写昭君事迹的篇章。《汉宫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谴责的主要对象。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 。这样,昭君故事便被赋予了新的主题。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乾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从当时的现实来看,正是对金、宋亡国之臣的批判。在描绘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中,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深沉的忧伤情绪。特别是作品第 4折描写昭君去后,汉元帝听到大雁悲鸣,倍增伤感,在反复吟叹中抒发了他的满腔愁绪。这与白朴《梧桐雨》第 4折的情调和手法颇为相近,都是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作者情怀,但又各具特点,传为绝唱。王昭君在《汉宫秋》中虽不是主唱脚色,但被塑造得相当成功,成为明、清时代有些戏曲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据。她深知摆在面前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塞外风霜,而为了汉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她临行留下汉家衣裳,在汉匈交界处投江而死。这些情节着墨不多,却有力地点染了她崇高的气节,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马致远的《荐福碑》写书生张镐穷途落魄,寄居荐福寺中。庙寺碑为颜真卿手书,本可拓印后卖钱,作为进京的川资,不想又被暴雷击碎。这就叫“半夜雷轰荐福碑”。剧本取材于宋僧惠洪《冷斋夜话》,借题发挥了元代儒生抑郁不平之气,也宣扬了穷通得失皆由天命的思想。《青衫泪》借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描写白居易与 裴兴奴的爱情故事,穿插了由于商人干预而造成的纠葛。这样的戏剧冲突在元杂剧中较为多见。这两部剧本分别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对现实社会有所抨击,同时流 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都是演述全真教的度脱故事,分别写汉钟离在邯郸路上度脱吕洞宾,吕洞宾在岳阳楼度脱柳树精,马丹阳在甘河镇度脱屠夫任风子,之后都成正果。《陈摶高卧》是叙写隐士陈摶不受功名利禄和美 惑的故事。陈摶也是全真教尊奉的仙人。全真教初起于北宋末年,盛行于金、元,是道教的一个支系,并吸收了佛教经典和儒家学说,倡导“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隐身避世的一个归宿。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思想倾向与全真教教旨相当合拍。他主张逃避现实,提倡修道登仙,自然是消极和荒谬的,但他对当时不公正的社会现实的暴露和谴责则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是不可忽视的。
马致远诸剧贯串着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如《汉宫秋》中对文武百官的谴责:“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指斥他们不过是一些“忘恩咬主贼禽兽”。《荐福碑》则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则这有银的陶令不休官,无钱的子张学干禄。”《黄粱梦》抨击了当时险恶的世风:“如今人宜假不宜真,则敬衣衫不敬人。”马致远在作品里所赞颂的是一些儒生、道士与隐者。马致远的思想在元代文人中是有代表性的,对于后世也有影响。他对是非不分、贤愚不辨的社会现象感到愤慨,乃至陷于绝望的境地,于是便企图从修真养性、隐居乐道中寻找精神寄托。他的消极情绪是很明显的,但在悲凉的思绪中,回荡着难以遏制的激愤,这就给他的作品带来豪放的气势。马致远的艺术才能,在元、明时得到很高的评价。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关、马、郑、白”并提。他擅长悲剧性抒情,情调凄凉、悲愤,曲词典雅清丽,功力很深。马致远语言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成为元杂剧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曲在元代前期作家中成就很高,向为后世所推崇。
外文译本书目英文1、J.F.达庇时翻译的《汉宫秋,一部我国的悲剧》(HanKoong Tsew, or the Sorrows of Han, a Chinese Tragedy),1829年由伦敦东方翻译基金会出版。
2、达庇时译著的《幸运的结合》(The Fortunate Union,a Romance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Original With Notes and Illustrations.To Which is Added a Chinese Tragedy) 一书第2卷,有《汉宫秋》的译文,1829年由伦敦东方翻译基金会出版。
3、R.K.道格拉斯译著的《我国故事集》(Chinese Stories)一书,有《汉宫秋》的概括介绍和选译文,1883年分别由爱丁堡和伦敦的布莱克伍德父子公司出版。
4、H. 阿克顿著 现代我国文学的创新精神》(The Creative Spiri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中,选译了《汉宫秋》的内容,载《天下月刊》 (Tien Hsia Monthly)1935年1月号。
法文1、L.拉卢瓦翻译的《汉宫秋》(Le chagrin au palais des Han),1921年由法国沙特尔的迪朗印刷所出版。
2、徐仲年译著的《我国诗文选》 (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一书,有《汉宫秋》(L’automne dans le palais des Han)第4折的摘译文,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
德文1、J. L. 克莱因编著的 《戏剧史》 (Geschichte des Drama’s)第3卷,有《汉宫秋》的概括介绍并有题目、正名的译文,1866年由莱比锡魏格尔出版社出版。
2、R.戈特沙尔编著的《我国戏剧》(Das Theater und Drama der Chinesen)一书中,有《汉宫秋》的评介及片断译文,1887年由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特雷文特出版社出版。
日文1、宫原民平译注的《汉宫秋》,收入《国译汉文大成》文学部第10卷内,1920~1924年由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出版。
2、盐谷温编译的《(国译)元曲选》中,收有《汉宫秋》等,1940年由东京目黑书店出版。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吉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吉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