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我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

[拼音]:Zhongguo Shehui Xingzhi he Shehuishi Wenti Lunzhan

我国文化思想界 20世纪 30年代初就我国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史等问题展开的论战。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当时我国社会性质有较为透彻的了解,以解决我国革命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此,导致了这场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

此次论战开始于1930年,延续了几年时间。论战一方以王学文、潘东周、刘梦云(张闻天)、李一氓、吴黎平(吴亮平)、杜鲁人(何干之)等为代表,因主要在《新思潮》杂志发表文章,故名“新思潮派”。另一方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以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因文章多登于《动力》杂志,故名“动力派”;另一部分以陶希圣、 等为代表,因文章多发表于《新生命》月刊,故名“新生命派”。

论战的焦点是当时我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思潮派”认为,帝国主义入侵既促进了资本经济的发展,也维护着封建生产关系,我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动力派”否定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帝国主义入侵破坏了封建经济,推动了资本经济发展,我国已是资本社会。“新生命派”同样是否定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论战的结果,更多的人接受了“新思潮派”的观点。这对革命者检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都起了重要作用。

继我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之后,1932~1933年期间,又开展了关于我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的问题主要有三:

(1)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我国是否经历过这样的阶段?②我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

(3)我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问题。其实质是:我国历史的发展是否与人类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 主义是否适用于我国。进步的历史学家以具有创见的论著对这场争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生在研究大量卜辞金石文字等文献和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写出《我国古代社会研究》,肯定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时代,春秋到 战争是封建制时代。吕振羽撰写了《史前期我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我国社会》等,对殷代的奴隶制社会及其以前的原始社会作了有意义的探讨,他肯定秦汉以后是封建制时代, 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直到80年代,历史学界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性质已迥然不同,30年代我国社会史论战,是和关系我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前途的政治论战紧密交织在一起的;80年代则是从学术上进行科学的研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昊昊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我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昊昊;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9031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