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伊朗电影

[拼音]:Yilang dianying

[外文]:Iran, cinema in

20世纪20年代,伊朗早期电影工作者莫塔桑迪拍摄过几部新闻片。1930年,由莫塔桑迪任制片人、奥瓦斯尼·奥哈尼安任导演的伊朗第一部故事影片《阿比·拉比》问世。1934年,伊朗人A.H.塞普内塔在印度的孟买拍摄了几部波斯语的影片,故事都取材于波斯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演员全部由伊朗人担任,音乐用取自伊朗民间的曲调。塞普内塔的努力,没有得到国内的支持。1936年以后,去印度拍摄伊朗电影的活动便终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影片发行人I.库尚于1945年在德黑兰创立了米特拉影片公司,1947年改名为帕尔斯影片公司。这家公司拍出一些受观众喜爱的影片,但内容多半是外国卖座的娱乐影片的复制品。如I.库尚自己导演的《后悔的人》(1954)、《之后的爱》(1957),莫赫塔塞马导演的《那吉王》(1957)、《阿加· 汗·卡德加》(1959),马基德·莫希凡导演的《田野上的黄莺》(1957)、《爱的窃贼》(1959)等等。当时仅什拉吉导演的《码头上的贼》(1957)受到一点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60年代,伊朗电影有了较大的发展,影片年产量增加到70部,不仅扩大了国内市场,而且也输往中近东国家。在题材方面,也有不少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影片。诸如I.戈莱斯坦导演的《燕归巢》(1964)、《砖头和镜子》(1965),达尔尤什导演的《还有困难》(1967)等。

70年代,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涌现出来,D.梅赫朱导演了《奶牛》(1969)、《邮递员》(1971),萨列沙导演了《一件小事》(1973)、《平静的生活》(1974)、《在异域》(1975),B.贝扎依导演了《陌生人与雾》(1974),女导演纳比里导演了《该诅咒的土地》(1976),卢斯卡米导演了《报告》(1977),M.基木亚依导演了《石头旅行记》(1977),B.法尔玛纳拉导演了《夜的继续》(1977)。这批青年导演的共同特点是企图表现伊朗的生活现实,表现新风旧俗并存下的伊朗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当时,国王的审查制度很严,很多影片遭到禁映。

1979年,伊朗宣布为 共和国。大部分电影公司和电影院收归国有。80年代以来的影片有《塔拉的传说》(1980,导演B.贝扎依)、《校园》(1980,导演D.梅赫朱依)、《血的季节》(1981,导演卡伍什)、《魔鬼的手》(1982,导演扎依德巴甫)等。

近些年来影片年产量在10部左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良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朗电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良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9867.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