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日本第一个内阁总理大臣、枢密院议长、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之父,立友会的创始人。官至从一位、大勋位、公爵。
伊藤博文出身德川幕府末期长州藩士。嘉永六年(1853年),伊藤博文寄宿于寺院,后入松下村塾,受教于改革派下级武士的领导人吉田松阴门下,深受吉田器重。
文久二年(1862年)12月12日夜,伊藤与久坂玄瑞、高杉晋作等十几名志士,潜入品川御殿山新建的英国公使馆周围,沉醉于攘夷的狂热之中。明治维新之后,伊藤博文曾经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对马海峡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统监,并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迫使大韩帝国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大韩帝国变为日本的保护国。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伊藤博文算是大清国的老对手了,但在李鸿章等人剿灭太平军,成名就时,伊藤博文还只是个爱国“愤青”。
1841年,伊藤博文出生于长洲藩的一个小村子里。伊藤博文的原名是林博文,父亲是林十藏,林家祖上曾是贵族,但现在只是个小农民。7岁时,林十藏迫于生计远行打工,家里只留下伊藤博文和他的母亲琴子。
一开始,伊藤博文经常受到同村孩子的欺负,但久而久之,他竟然成为了他们的小头领,伊藤总是带着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他们玩的游戏通常是战争游戏,而伊藤博文本人的角色经常是“将军”、“首领”等。
伊藤博文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谋略与智慧。在一次游戏中,伊藤博文带着自己这边的人包围了对方,还使出了“火攻”,这让不少小伙伴都受了伤,伊藤的外公还为此赔了不少钱,算是这场战争的“赔款”。
后来,林十藏打工竟然打出了名堂,一位姓伊藤的人非常欣赏他,收他为养子。林十藏于是将全家都搬出了村子,并把姓氏改为伊藤。伊藤博文离开了小伙伴,父亲让他去当大户人家的侍童,也就是仆人,但他这个仆人却当得很有志气,伊藤博文干活之余还抽空学习汉字和书法,一点也不像个生活在别人屋檐下的小孩。
之后,黑船事件爆发,日本被迫解除了闭关锁国的状态,伊藤博文也迎来了自己的机遇。长洲藩长期与幕府不和,他们正在征兵,按理说,伊藤博文这个“农民”是没有资格当兵的(日本幕府时期只有武士才能当兵),但长洲藩已经在西学时期,所以说这也是伊藤的机遇。
16岁的时候,伊藤博文去当兵了,伊藤博文一出门就遇到了贵人,在一个40多人的军队里,伊藤遇到了一个很欣赏他的人——来原良藏。
两人相见恨晚,来原良藏打算训练培养这个年轻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伊藤博文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学习了兵法,还被亲授了剑术。军队解散时,来原良藏告诉他去找一个人,吉田松阴。
吉田松阴也是长州藩的名人,得到来原的引荐后,伊藤博文顺利地进入到了吉田松阴门下。后来,伊藤博文发现,这里的学生不仅学习外语,还会从事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暗杀。
伊藤博文自然也加入到了暗杀的队伍当中,在这期间,伊藤的世界观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了解了幕府制度下的落后,也决心要推翻幕府。
后来,吉田松阴被杀害,伊藤博文又被来原良藏介绍到了另一个大佬木户孝允手下。伊藤博文刚出道时,来原良藏堪称是他的引路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后,伊藤博文的能力也得到了木户孝允的肯定。
一次,伊藤博文和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的生死之交)打算去烧了英国大使馆,在当时,外国人还被普遍认为是侵略者。他们的计划是,先放火,后抢劫,计划进行地很顺利,但这个计划有个缺陷,就是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会被烧掉。结果是,轮到抢劫时,他们的战利品只有一支枪和一摞写给红尘女子的情书。
在一次次的暗杀中,伊藤博文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这也是他从一个农民到思想前卫的爱国青年的重要经历。
后来,在暗杀中有着突出表现的伊藤博文被长洲藩的领导看上,并被派到国外留学。在西洋,伊藤博文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他意识到了西方各方面的强大之处,也坚定了西学、维新的决心。
明治维新开始后,木户孝允举荐伊藤博文给,伊藤博文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时候。
伊藤博文似乎是很“幸运”的,他总是能得到很多机遇和他人的帮助。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伊藤博文的意志和学习能力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伊藤博文是使日本迈入现代化国家、成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臣,但由于其一贯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在日本国内外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而伊藤博文的性好女色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醒掌天下权,醉卧膝”。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伊藤博文人物资料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