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菲律宾电影

[拼音]:Feilübin dianying

[外文]:Philippines, cinema in

菲律宾是亚洲最早拥有电影的国家之一,产片数量在亚洲也名列前茅。19世纪末马尼拉已有人放映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20世纪初,美国人曾到菲律宾拍片。1917年,菲律宾人J.内波穆塞诺和他的弟弟们创建了菲律宾第一个电影公司──马来亚电影公司,并拍摄了一部根据音乐喜剧改编的故事片《乡村姑娘》(1919),在放映时请演员在银幕后配对白、歌曲和音乐。马来亚电影公司在20年代的头5年垄断了菲律宾的电影生产,并在1930年摄制了根据J.黎萨尔的小说改编的影片《不许犯我》,颇受欢迎。1932年,马来亚电影公司的J.内波穆塞摄制了菲律宾第一部有声故事片《金色的匕首》。有声片的出现提高了电影的娱乐价值,观众剧增,使电影生产有利可图。于是电影公司纷纷成立,电影事业兴旺起来。有人把1934~1941年称为菲律宾电影的黄金时代。由于美国的殖民统治,在这个阶段生产的菲律宾影片,如滑稽片、武打片、歌舞片、爱情片等,都完全抄袭美国影片,象好莱坞一样也以明星为中心,用一些皮肤白晰漂亮诱人的混血女郎招徕观众。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菲律宾被日军占领,影片生产几乎停顿。战后,菲律宾电影事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比较重要的影片有M.孔德的《成吉思汗》(1950),这部影片于1952年在世界范围发行;L.阿韦利亚纳的《忧伤之子》和《海上流浪》;G.de莱昂的《西莎》等。娱乐性的商业影片仍然沿着战前以明星为中心的制片路线在发展。50~60年代,影片的数量增长了,但是艺术质量却没有提高。

自60年代以来,菲律宾影片年产量约在140~250部之间。较高年产量是1971年的 251部,1982年的产量是148 部。这些影片绝大部分是纯娱乐片,丝毫不反映菲律宾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那种以性与 为主题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一度盛行根据 连环画拍摄的黄颜色影片,吸引了大量观众,卖座经久不衰。如影片《被 的人》在马尼拉放映,头3天就赢利数百万比索。

70年代以后涌现了一批创作态度严肃的中青年导演,他们的作品使菲律宾的电影面貌有所改观,有些成为国际知名导演。他们大多数坚持电影要反映社会的创作原则,摄制了不少具有一定水平的电影。如L.布罗卡在1978年拍摄的《霓虹灯光下的马尼拉》,描写到城市谋生的贫困农民遭到的苦难,这部影片被认为是70年代最重要的菲律宾影片。他的另一部影片《英香》(1977)写一个年轻姑娘在贫民窟中的遭遇,影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到好评。此外,M.de莱昂拍摄的心理影片《漆黑》(1976),描写上层社会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 》(1977)等片都在国外得到好评。E.罗梅罗在1976年拍的《一如既往》,通过一个青年从农村到马尼拉的遭遇,探索了在西班牙和美国殖民统治交替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问题。但是在菲律宾年产一百多部影片中,好的和比较好的影片一般不到10部。

菲律宾全国有电影院1200家,每天观众约165万。外国片从战后就泛滥菲律宾影院,但由于 采取措施,进口影片从50年代的每年800多部下降到1982年的 205部。即使如此,进口影片的数量仍然比国产片多。

为了鼓励提高国产影片质量,设了各种奖和机构。马尼拉时报于1950年设立了玛利娅·克拉拉奖,两年以后由菲律宾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所代替。1981年成立了菲律宾电影发展委员会和菲律宾电影学院。1982年1月又成立了菲律宾实验电影部门以促进菲律宾电影的发展。此外,菲律宾还设有一种较高荣誉奖,即国家艺术家奖,获奖者有L.阿韦利亚纳和G.de莱昂。

菲律宾于1982年初举办了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有几十个国家参加。1983年1月举办第2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比前一届规模更大更隆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飞跃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菲律宾电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飞跃;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8964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